“艺术大课堂”系列讲座之良渚考古与中华文明顺利举行

发布者:汪晓勇发布时间:2022-11-21浏览次数:92

“文化是不曾消失的,它溶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

“科学与考古学让我们回到客观真实的世界

 

1118日下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馆长、浙江省考古学会会长刘斌教授应邀作了题为《良渚考古与中华文明》的讲座,本次讲座是校工会“艺术大课堂”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校工会副主席李民主持。

讲座伊始,刘斌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考古学科以及考古学科对认识世界,认识历史与文化的作用。“考古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紧接着,刘老师引入本期的主题良渚文明,他指出良渚古城的申遗成功,是中华5000年文明得到世界公认的标志,证明了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国家产生的历史也与古埃及以及西亚地区同步,而且我们有着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特点。可以说,世界文明的起源是多样的,发展道路也是多样的。

随后,刘老师分别从良渚古城的选址与规划、土木高台建筑、贵族墓地、以玉器为标识的权力与信仰的礼仪等级制度、临水而居的江南模式、发达的稻做农业和水利系统等良渚古城的七个重要特点出发,全面系统地带领大家认识良渚文明,并探讨了良渚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良渚古城在城市选址和规划上,以山为郭,以中为尊,宫殿区、内城、外城,三环结构,中心为30万平方米的宫殿区,其次是300万平方米的内城,最外围是600多万平方米的外郭城,内外城加起来有8个故宫大小。良渚古城遗址内外分布着许多山,经过考古探测,这些山大部分是由人工堆筑而成的,证明了彼时良渚文明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甚至不亚于同时期的埃及。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而埋藏地下、储量可观的炭化稻米,印证了良渚文明兴旺的稻作农业,和手工业遗存共同成为社会分工复杂化的写照。良渚先民创造出了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良渚文化墓葬中蔚为大观的用玉情景,不仅表明以琮、钺、璧等玉器为载体的精神信仰已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建立在等级分化基础之上的规范化用玉制度业已形成。

在距今约4100年,良渚古城被一场大水淹没,但其文化并未中断,而是在随后的长江下游的龙山时代——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中被承续发展。具有良渚文化特色的玉器后来也在广东石峡文化、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石峁遗址、四川金沙遗址等都有发现。

讲座结束,现场观众就良渚文明的认定、良渚文明的延续与发展等问题与刘老师进行了积极互动。本次讲座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详实、现场气氛热烈,参与师生纷纷表示艺术大课堂系列讲座期期精品、收益良多,非常期待下一期讲座的推出。


  (文 许诺晗/图 苏开颜/审核 党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