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岁月长--我与图书馆的故事

发布者:楼华发布时间:2021-03-09浏览次数:1188

博尔赫斯曾在《关于天赐的诗》写下这样的诗句:“如果有天堂,那应是图书馆的模样。” 因此,我们对图书馆有了许多美好的憧憬与向往。而在图书馆里工作,又是怎样的模样?

有这么一群人,她们温暖而有力量,用青春谱写图书馆发展的新篇章,在三八妇女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们与图书馆的故事。


应潇潇,古籍特藏部



我和浙江大学图书馆的缘分可溯久远,彼时我刚从北国南下,考入了浙江大学美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课余闲暇,去图书馆“偶遇”了全套的太白版古龙全集,自此踏入古龙江湖。读完一个故事,抬头远望,窗外或细雨飞花,或晴空映雪,一切景致皆在移情作用下成为一道屏风,似隐隐可见,但却隔出了两个世界——图书馆内的世界是属于我的江湖,而外面,则是属于众生。这也许也是所有喜欢图书馆的人的共通之处,这是全然的属于自我的空间,我们在面对无数的思想、观念的同时保持着与自我的交涉,我们在各自的世界里或肆意挥洒,快意恩仇,或苦心经营,运筹帷幄,然后在黄昏,在星夜,背起行囊,转身离去,留下了各自所缔造的江湖。

毕业之后,几经兜转,我又回到了浙大,并且进入了曾经筑梦的“藏经阁”(虽身为古龙迷,金庸也是看的)——图书馆,那是与以往躲在屏风后陷入自我江湖全然不同的体验,我成为了旁观者和摆渡者,旁观他人的需求,传递他人所需。旁观有时需要抛开自我,取而代之的是谨慎观察和有效倾听,而摆渡者并不仅仅是传递一本书、一份资料、一场活动、一次展览,也要能够给思想碰撞提供空间,为更多的自我创造可能性。

18年夏末,我加入古籍特藏部,以前我总觉得这里像是江湖中某个神秘莫测的组织,组织里的人形色淡然从容,有一种出尘的意味,怀中却不知藏着什么绝世武器。等我自己成为了组织中的一员才知道,这种淡然的气质是会传染的,这里所藏古籍历经数个世纪,沧海桑田,岁月澹兮若海,想必也感染了守护它们的人。同年末,我们排了一出《金庸群侠传》以此怀念刚刚故去的金庸先生,未曾想我们这些平时看似表情“寡淡”之人,也爱笑爱闹,颇具“戏”胞,并身怀隐藏技能,或能引吭高歌,或有生花妙笔,或有搞笑天分……排练时间虽然有限,但每次排演大家都十分投入,“笑”果十足,这个神秘的“门派”也有如此鲜活生动的一面,着实令人惊喜。

我日常的工作是拓片编目,有时客串展览策划。编目工作看似枯燥,有时却如侦探一般,遭遇曲折离奇的情节:异体字千奇百怪,且时常漫漶不清,或是遭遇不寻常的图纹、谶语,前后倒置的时间,已然消失的古地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等等,无法自行考证的情况下,便只能在编目小分队中请教各位老师,大家进行热烈讨论,我非专业出身,幸得各位老师相助,受益匪浅。“唐代诗人墓志拓片展”是我在图书馆工作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策展,也是我馆与学院的第一次合作,展品介绍全部基于中文系胡可先教授的研究,我负责选品、编辑、展示策划、物料准备及一切相关细节,如果将这次展览比作一个人,胡可先教授赋予其骨血,我的任务则是赋予其面貌,希望能将我馆馆藏与名家成果全面、丰满地展示出来。其间,部门小伙伴给予很多帮助,大家助我选择古籍版本、校对展签、现场布展等等,我感铭于心。

从我第一次在这里筑梦“江湖”开始,倏忽已逾十年,学生时代与书为伴,并未料想今后以此为生。在图书馆服务师生,送走的学生一批接着一批,岁岁年年人不同,愿我心如故,年年岁岁都相似。


沈利华,参考咨询部

  


2004年,我从浙大材料学院硕士毕业进入图书馆工作,之后就一直留在了参考咨询部,到今年已有十七个年头。十七载春秋,一晃而过,仿佛还可见刚入馆时的青涩模样。不忘那时的初心选择,怀着对咨询服务的热忱,跟随图书馆事业的转型创新发展,我从一名新手馆员,经历一次次的乘风破浪,在这条颇具挑战性的“研图”之旅中收获与成长。

记得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曾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图书馆面临纸本书借阅量大幅下降的危机之时,也恰好迎来了咨询业务的重要发展时机。随着web2.0的发展,文献电子化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成为了情报咨询服务的重要来源,基于文献计量的学科与科研情报分析服务应运而生,成为了国内高校图书馆竞相发展的新业务。2009年,咨询部新成立了情报服务组,我有幸参与了前期的筹备工作,成为了情报组的核心成员,和同事们一起当了回“弄潮儿”。当时,情报组专业人才匮乏、前期经验不足、发展方向不明晰,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正是这样的境遇激发了我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我们经常组织业务交流与学习,分享各种渠道获得最新收获和经验总结;为了让情报服务更有针对性,我们也主动跑合作单位,上门去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每当在研讨会、交流会等场合听到其他馆的先进经验时,大家都会兴奋地第一时间开展讨论,总想“他山之石,引为我用”;对于各类分析工具与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大家也都是铆足劲地学,就希望分析报告能更加专业生动、紧跟业内顶流,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而回想起自己的成长,在图书情报学这个新的学习领域中,当时的自己最为痴迷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学习,总想让文献数据“活”起来,可以变着花样来发现新的知识结构,挖到更多的分析方法来支撑学科与科研的情报服务。我自学了引文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等情报挖掘与分析方法,并结合日常服务工作积极开展了实证研究,也整理发掘了一些可用于实际服务的方法与工具,这些研究和工作让我体会到了图情这个新的专业领域的魅力,也让我在专利服务、科研信息分析服务以及决策咨询服务等新型服务工作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获得收获。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浙大图书馆的情报咨询服务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与校内外众多单位形成了长久合作关系,咨询部也先后涌现出一批批专业的服务人才,个人和集体都获得了荣誉。作为个人,我也十分感谢组织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和支持,希望在这个极具荣誉感和使命感的集体中能不忘初心、不负使命,继续脚踏实地、笃定前行,为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力量!


(图书馆工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