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上学怎么样?”
“挺好的。”
“学校如何?”
“没问题。”
“饭后一起去楼下散步吧?”
“不用了。”
……
对坐于晚餐桌前,你们默默无语。他,低头扒拉着饭,片刻,扔下一句“我吃完了”,紧接着,是椅子挪动的声音,脚步杂沓声,“嘭”的关门声。瞬间,气氛凝固得令人发慌。
深夜里,你站在透着光的门外,手,放下又举起,明知这样的行为会使他厌烦,你仍犹豫着要不要叩开房门?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在乎什么?只知道,他言行叛逆,功课马虎,日渐沉迷于网络游戏,还时不时捧着手机傻笑。于是,你焦虑不安,怕他耽误学业,怕他学坏;你急切地想走近他,引导他,得到的,却是激烈的争吵,甚至失去理智的冲动。
曾经稚气听话有点可爱的孩子不见了,眼前这个事事违拗,行为冲动,自主意识强的小大人,你该如何走近他的内心世界,如何与他沟通?
你一片茫然。
这个夏天,浙医二院精神科举办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潘冰博士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十余年,在青少年心理咨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你认识孩子吗?
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会经历若干发展阶段,发展心理学把人生分为:婴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人在不同阶段的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即承前启后紧密相连又在发展中有着变化和差异。
尤其,对孩子来说,生命早期的变化那么迅速,几年就是一个大变样。“外部的身体变化显而易见,可是,你知道孩子的思维发展的特点,和他们在不同年龄段的情感需求吗?”潘冰博士问,她扎着一条黑色的马尾辫,一袭长裙,站在讲台上,知性又干练,“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心智发育过程缺乏了解,他们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就以为把最好的给了子女。”
殊不知,社会在变迁,科学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的所需所想所求,早已不同于上一代人。而糟糕的是,大多数父母仍凭借过去自己成长的经历教育现在的孩子,习惯于用权威压制孩子的异议和情绪,久而久之,亲子间的沟通渠道就关闭了。
所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先从“认识”他们开始。潘博士详细介绍了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发展特点和情感需求,以及这些特点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关联。
孩子的心理问题多数表现在行为上,集中爆发于青春期,等到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情况往往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并且与家长自身的错误观念与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在面对孩子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时,很多家长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医院,甚至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潘博士说,“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人格健全的基础,其次才是学校和社会等大环境,而我们的父母遇到问题,一味地指责孩子,并倾向于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往外推,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才是最核心力量,而他们自身也需要与孩子一同学习和成长。”
潘博士分享了在咨询工作中,观察到一些现象,并给予可供参考的建议。
1.做孩子的榜样。例如控制情绪,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家庭矛盾,容易对着孩子或者家人发脾气,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情绪失控的坏榜样;自己学习和进步,一个回到家在沙发上玩手机的、指示孩子做作业的父母与学习和陪伴孩子的父母相比,可能会培养出不一样的习惯。
2.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和爱孩子,不是为了“显示爱”而为孩子付出。曾记得一个来访者,父母说我们带他出国旅游,对他很好的,而孩子呢?而孩子却说,我想去嘟嘟城。
3.站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去要求孩子。“生个蛋,让蛋飞”的要求会让孩子失去自信。所以,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在自己可以做到的范围内给孩子以合理的引导。
4.学会用感恩的心看待世界。大千世界,遭遇各异,好和坏已不是截然不同的标准,爱与恨之间也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如何看待世界,和自己的认知相关。带着感恩的心去面对这个社会,孩子也会学习欣赏社会的美。
所以,改变孩子前,自己能先尝试改变吗?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正如希拉里▪克林顿所说:“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