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妇院有个超牛的单身美女!她说不会画画的花匠不是好医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30浏览次数:695

 种得一手好花,画得一手好画,不但上得手术台,也入得厨房间,作为浙江大学附属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科的一名医生,盖源每天都要完成6台左右的手术,但她还是努力把生活过得很精致。

孙美燕
术前给患者画生动的示意图
昨天下午,记者在浙大妇院见到了这位才女医生,温婉、大方,她给人的第一印象。
盖源
盖源出生于1984年,江苏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是一名医学博士。2009年毕业后,就一直在浙大妇院工作。
大学的时候,画解剖图,别人二三十分钟就画好了,但盖源往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不过,这些图稿都被老师留了下来,给学弟学妹当做示范。
在她看来,画画带给她最大的好处,便是每次手术前,可以更好地给患者家属讲解手术。“有些患者年纪大,或者对相关知识了解少,所以术前会很紧张和担忧;有些患者比较较真,对自身也比较关注,所以会想要更多地了解手术过程等。”于是,盖源都会给患者和患者家属边讲解边画图示意。
她表示,这也是为了避免实物图过于血腥,引起患者不适或不理解,讲解中,她也会加入一些比喻,比如将宫腔比作房子,而息肉等比作异物,将手术比作清扫异物的过程。除此之外,她也结合患者和家属的年龄特点解释,比如20多岁的年轻人,可能会告诉他们,宫腔镜就像游戏手柄,显示器就像游戏屏幕。
在医院里,总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时候盖源还会遇上几个专业画画的患者或家属,相互切磋一番画技。前不久,她还为《二孩妈妈》一书,画了许多形象可爱的插图。
用画记录手术和讲座
“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很多讲座都是不允许拍照的,我就回去后把看到的东西画下来。”渐渐地,盖源就养成了随手画的习惯。每次听了讲座,或者做了“有意思”的手术后,包括留有遗憾的手术、经历困难的手术等,她都会用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水粉、水彩、油画,盖源尝试各种风格,在她眼里,这种可以顺手拈来、记录生活的兴趣是方便的。于是,她的手账里,除了记录吃喝玩乐外,更多的便是各种手术图解、解剖示意等。
“边画手术图,我会边思考这台手术我这样做是不是更省时间、出血量更少、对患者的损害更少,手术步骤是否是最佳的等。”盖源一直觉得,如果做好一台手术后,没有好好总结反思,那做再多台手术,可能进步也不大。
感谢家人的包容支持
尽管盖源从小就爱画画,一直是班里的宣传委员,但她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仅仅是小学时报过画画兴趣班。盖源打趣道:“我绘画人生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8岁的时候,获得了小星星国际书画比赛铜奖。”
盖源眼里,她的绘画启蒙老师是书法老师的儿子,听上去有些绕。原来,在盖源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她找了个书法老师,小盖源发现书法老师的儿子是师范大学美术系的一名学生,于是便也跟着学起了画画。
盖源提到,自己的绘画也离不开家人的包容和支持。原来,在她二年级左右的时候,搬进了新房子,面对洁白的墙面,小盖源“画性大作”,就趁父母不在,在这张“大白纸”上画了起来,等到父母回来,大半的墙面已经面目全非了,但父母并没有责骂她。
后来,奶奶家的新房子还给她留了一个特别的房间。“奶奶将房间的地面交给我来‘装修’,让我画了一地的画,一直保留了十几年。”盖源说。
现在,盖源也经常买一些绘画的书籍、逛逛美术馆,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
 
把生活过得和画一样精致
生殖科的工作,对盖源而言,是忙碌而规律的,每天8点左右开始,一直到下午三四点,她平均要做6台手术,有做宫腔镜手术的、有做输卵管疏通的等。做好手术后,她还要做一些文书工作,并不轻松。
浙大妇院的医生在各个科室是轮换流通的,盖源之前一直在妇科,去年7月轮转到生殖科。盖源告诉记者:“妇科的手术比较复杂,有时候6点约了人吃饭,但可能晚上八九点,人还在手术台上。”
尽管忙碌,盖源却仍把生活过得像画一样精致。她喜欢运动,就算工作再忙,每周也至少做三次运动。
“每周一,我都跟医院里的羽毛球队打打羽毛球,平时跑跑步,每周日6点45分,她还跟着跑团,绕着西湖晨跑10公里,差不多跑1个小时左右。”盖源说,“一天天的晨练,让我可以看到春天在一天天来临。”
在同事眼里,盖源是个非常有情调的姑娘,即使是煮个面,也不像一般人一样把食材混一起,而是会细心地摆个盘。
盖源还十分喜欢养植物,很多养的花花草草都成了她练习的素材。像很多女生一样,多肉对她也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但她养多肉也是与众不同的,她喜欢把一个个养成一个环。
 
说到这个话题,盖源就忍不住要分享她的心得,她说,制作一个漂亮的多肉环,要先在铁圈里填充苔藓、培养土,在这些填充物快填满的时候,再用镊子等将多肉放进空隙中,然后接着用填充物填充。“填充得严实十分重要,这样不容易多肉在悬挂的时候掉落。”盖源说。
这就是盖源,把忙碌的生活努力过得精致的一名姑娘,最重要的是,她还单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