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叫你一声老师,就要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号,必须用心上好每一门课”“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就像是那道天边挂着的‘rainbow’,我会放低姿态,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了解他们的个性,有的放矢”“我们作为年轻的老师,不要怕努力,要静心,不要太功利,无论如何,教学都要用心”5月13日,在浙江大学2015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表彰及分享交流会现场,30多位来自不同学科及背景的青年教师一起分享他们的“教学那点事”,并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切磋。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陆国栋为获得2015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的医学院薛静老师颁发了获奖证书,他说,其实教学这个事情还是比较难的,难在他很难得到明确的认可,很多人都说教学是个良心活,但仅仅定义在“良心活”上是不能长久的,必须要用长远的机制去保障。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作为大学,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考生变成学生,如果我们只是培养考生,根本不足以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未来的路还很长,作为年轻的教师们要向更高的标准去看齐,你们是浙大的未来和希望。


表彰及分享会上,来自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英兰老师是个地道的“老外”,一口流利的英语夹带着不算非常标准的普通话谈起教学心得却是津津乐道,他是这次教学竞赛一等奖的获得者之一,他说对学生,他有情有义,还能用“中西相结合”的方式,对症下药,让学生对他的课“不容小觑”,“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学生开小差了,那我就会故意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英兰说,我的课堂没有学生用手机的,因为我会在上课前就拿出我的手机并关机,然后告诉他们这是我的学生时间,这样一来,将心比心,学生们也都会很自觉地关掉手机,认真听讲了。薛静说,她的提问永远是从最差的学生开始,比如去给住院的病人查房的时候,我会问一些问题,让相对掌握较差的学生来回答,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永远记得自己答不上来的问题,然后通过我的解答,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就会变得深刻,让学生学会思维是最重要的。


作为2010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得主,来自外语学院的方富民老师抛砖引玉,提出了在教学上的一些困惑与在场的青年教师们进行了互动。“我们上课为什么要互动,是真正有需要还是只是因为教学而教学?对于学生‘要分’问题,怎么解决?如何遏制这样的态势?”“到底要怎样去平衡一些知识点,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对他将来有用的东西?”环资学院的朱亮老师也把一些疑惑摆了出来。同样是本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的黄钰期是能源工程学院的一名老师,她说关于学生要分问题,她采用分模块给分的方法就能很好的避免,这个方法英兰老师也在实施,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张克俊老师则是采用“先礼后兵”的方法,“我一般会跟来要分的学生说,如果你想在我的课堂上要分,那请你三天内联系我,之后我会对你‘特别关照’,如果你真的好,我就给分。”张克俊说,这样以后,几乎没有学生再来要分了。


浙大工会副主席毛晓华主持了表彰会并为获奖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颁奖只是一种形式,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分享会,能够让我们青年教师之间能互通有无,一增进交流,二经验分享,三共同成长,为更多的青年教师传递正能量,树立青春榜样。”毛晓华老师说,今年六月,学校将在2015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者中推选出一些老师出征浙江省高等学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主要目的还是希望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文 潘怡蒙/图 林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