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竞争力“琅琊榜”出炉
王伟林院长:“北仑模式”成功探索分级诊疗
日前,《医院蓝皮书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16)》发布会在广州举行,“2015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100强”排行榜揭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该排行榜中位列第十一位,这是医院继2014年第二次位列第十一,居浙江首位。
浙江5家医院跻身全国“百强”
此次“2016中国医院竞争力论坛”,由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与香港《医院观察》杂志社联合举办。
艾力彼中国医院竞争力有“四横三纵”七大排行榜,是以第三方医院评价体系作为理论工具。通过排名,让各个普通层级普通类型的医院,能甄选出分级诊疗的标杆医院。既有利于同级医院相互学习、交流,跨级医院上下互动,又有助于公众了解医院。
《医院蓝皮书》以事实说明为基础,以时间说明为准绳,将医院排行榜的数据库进行了横向和纵向挖掘和分析,总结撰写得出客观结论。
这次发布的“2015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100强”排行榜,浙一医院强势入围“中国百强医院”。
省内探索“分级诊疗”的先行者
创建“北仑模式”和“绍兴模式”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分级诊疗从省域做起”,同时提出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到2017年,要使90%的常见病在基层就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所谓分级诊疗,通俗来说,就是“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大医院”。通过推行分级诊疗,把患者分流到基层。在“十三五”规划当中,分级诊疗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关键词之一。
在我省,浙医一院对于“分级诊疗”的探索,一直走在前列。
王伟林院长说,一直以来,医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双下沉,两提升”的战略要求,积极鼓励青年医生下基层实践锻炼,并把“输血”变为“造血”。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强基层是推进分级诊疗的关键。”2008年11月,浙一探索出强基层新模式,与北仑区卫生局签署托管合作协议,从2009年1月1日起全面托管北仑区人民医院。
2010年1月,在“北仑模式”的基础上,浙一与绍兴第二医院签署重点学科托管协议,创建“绍兴模式”,带动基层重点学科建设。
浙医一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顾国煜说,浙一在浙江省“双下沉、两提升”政策出台前,在省内较早探索优质医疗资源和医学人才下沉新机制,创新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模式,依托网络医疗服务平台,采取托管、合作、协作、兼并等方式,构建了以浙一为核心的医疗联合体。
到目前为止,医院已正式托管6家基层医院,与78家基层医院达成协作医院。
变“输血”为“造血”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全面托管北仑区人民医院期间,浙医一院在诸多领域帮助分院实现零的突破,在“输血”的同时,注重“造血”能力的培养,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优秀医疗团队。
顾国煜说,原先北仑区人民医院没有肾内科及血液净化中心,北仑当地的肾脏病及尿毒症患者就诊和血透极为不便。因此,从2010年3月29日开始,医院成立肾内科及血液净化中心,目的是让当地患者免受舟车劳顿之苦,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治疗。
经过这些年发展,目前北仑区人民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共配有43台血液透析机,2015年透析量突破1.8万人次,年血透质量及人次、年肾活检人次在宁波市名列前三,能够满足区域百姓的治疗需求。
同时,肾内科还入围北仑区医学重点学科,获得2011年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卫生部行业基金子课题1项;慢性肾脏病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等。
此外,还新建了ICU、肛肠外科、血液肿瘤科、肝病-感染科、胸外科等科室,新开设精神卫生科门诊、颈腰痛诊治中心、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浙医一院泌尿男科宁波分中心、胸部疾病诊治中心等优势学科。
真正将患者留在基层看病
“北仑模式”获高度认可
分级诊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分流,让更多基层百姓能够留在基层看病。经过实践,浙一与北仑区人民医院的全面托管模式,做到了这点。
据统计数据,以新农合患者外地就医为例,北仑区外流患者下降明显,由2008年的46.37%,下降至2015年的30.62%。因为浙一专家常驻的品牌效应、技术辐射与服务半径的扩大,吸引了安徽、江西、山东、温州、台州、舟山、慈溪、余姚、宁海、象山等地患者前来就医。
对当地患者而言,有效降低了他们就医的间接和直接成本,享受到优质资源。对政府而言,县级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3年3月,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省政府副秘书长李云林、省卫计委主任杨敬等领导来北仑区人民医院现场调研,给予“北仑模式”高度评价,认为“北仑模式”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路子,不仅带动了两家医院的共同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北仑的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北仑模式”对我省深化医改、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符合我省实际情况。要求合作双方为全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做出示范,提供样板,在全省加以总结和推广。
2013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根据“北仑模式”实践的具体措施,出台了相关文件,肯定和认可了浙一与北仑区人民医院的改革和探索。
依托“互联网+医疗” 加速推进分级诊疗
今年年初,浙医一院还打造了公立三甲线上院区,在国内较早创立互联网医院,在就医流程上进一步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疗资源的配置问题,进一步发挥分级诊疗的作用。
同时,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各县区的合作医院,实现了远程视频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B超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教学、远程手术示教等合作。
浙一互联网医院平台启用不久,就派上了大用场。
2月19日,浦江三名儿童在失联72小时后获救,三名儿童被送至浙一的“双下沉”医院——浦江县人民医院救治。浙一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团队赴浦江县人民医院会诊,在赶赴浦江的路上,王伟林院长及同行的专家组成员,就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率先对三名儿童进行网络远程会诊。随后,通过病情判断,决定让病情相对较轻的两名儿童留在当地医院观察治疗,将病情较重的一名儿童转诊到浙一进行治疗。
“我们依托‘互联网+医疗’的新模式,加速推进分级诊疗,浦江救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王院长说,接下来,浙一将以信息化为助力,依托网络平台和移动医疗,全面带动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探索由 “输血”向“输血”+“造血”并存、最终以加强“造血”能力为重点的“双下沉”工作,为“建机制、保基本、强基层”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同时,加快形成“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长效机制,为实践“卫生强省、健康浙江”战略和“中国梦”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