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会在高校凝聚力建设中的作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1-11浏览次数:3274

 内容提要:高校凝聚力,既是创建一流大学必备的核心要素,也是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利益需求、价值观念、信息分享、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等是影响高校凝聚力的主要因素。高校工会可以而且应当在高校凝聚力建设中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凝聚力、高校工会、一流大学建设
 
  一、凝聚力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意义
   
    凝聚力,最初的通俗理解就是“黏合剂”。心理学家认为,这种“‘黏合剂’能将群体成员凝聚在一起,并维持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霍格(Hogg)在1992年对凝聚力的界定是:群体成员对群体观念、群体共识性原型意象和典型的成员特征和行为的喜爱。换言之,若群体成员深深认同与群体的主要特质和抱负,那么,该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有凝聚性的。
 现代管理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学,非常重视组织凝聚力及其作用的研究。管理学者和管理者普遍认为,组织凝聚力也称“组织内聚力”,具体是指组织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凝聚力可以提升和强化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忠诚、责任感、荣誉感、组织成员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组织的对外竞争力。
 凝聚力,可以分为凝心和聚力两个方面。具体到一所大学,所谓凝心,就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全体教职工的思想、精神、注意力,聚焦和集中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上来。所谓聚力,就是把全体教职工的主要时间、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管理工作中去,高水平,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质言之,“凝心聚力”,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高度的凝聚力,对于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高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一流大学或创建一流大学的必备要素,是核心要素,是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它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之间、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精诚团结和有效合作,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它有利于沟通信息,减少和消除各种矛盾和冲突,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它有利于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在事关学校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不断推动学校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它有助于对外宣传,赢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吸引海内外人才。人们很难想象,没有凝聚力的高校,可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二、影响凝聚力的因素及其在高校中的表现
 
 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影响凝聚力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体尊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而教职工是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否有效的确立,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和领导能否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尽心尽力地为教师服务,是影响高校凝聚力的首要因素。教师主体地位被忽视,在当前我国的高校中,是一个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例如,在学校管理偏于行政化的大背景下,教学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于强调统一性、计划性、程式化,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自由和学术自由,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的数量化倾向,评价方式缺乏灵活性,忽视了教师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发展,抑制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凭借行政权威,存在着硬性的管、卡、压的倾向,由于教师没有充分理解行政职能部门的相关规定的意图,主观上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从而造成激励机制失灵。教职工主体地位的缺失,会直接消解高校的凝聚力。
 二是利益需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根据,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因。需要是利益形成的基础,利益则是需要的现实化,对象化,利益的实现就是是需要的满足。心理学则告诉我们,需要是人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心理倾向或主观状态。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是积极性的源泉。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只有尽可能地满足教职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教职工的利益需求与学校的利益需求是有差异的。如何实现学校的整体利益与教职员工个人的需要和利益的一致,对于凝聚力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仅仅强调学校的利益,而置教职员工的需要和利益于不顾,那么这个学校很难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此外,利益分配是否公开、公平、公正,也是影响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三是价值观念。人们常说:道不同则不相谋。共同的行动来自于共同的价值观念。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组织发展和成功的要素很多,而组织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关键要素。如果一个组织具有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积极的价值观念,并以此为准绳,那么,就会形成以实现组织目标为中心的“向心运动”,即凝聚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可以为组织成员提供日常工作的指南,赋予组织成员的个人工作以崇高的社会意义,从而克服狭隘的个人视野,与其他成员精诚合作。一个组织的存在价值,在取得社会承认之前,首先要得到内部成员的承认。组织的目标在赢得社会支持之前,首先需要得到组织成员的支持。否则,组织的价值和目标将会落空。在大学,办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办大学,是否要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以什么方式去实现这个目标等,全体教职员工必须形成共同的认识和比较一致的看法,才会产生一致协调的行动。例如,搞好教学,培养学生,这是中外任何一所大学最基本的共识或常识。如果忽视教学,不重视教学,把教学放在次要的地位,这就很难把教职员工的思想和精神凝聚起来。
 四是信息分享。分享信息,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既是教职工的基本权利,也是加强凝聚力的基本要求。隔阂、猜疑、摩擦、矛盾,乃至冲突,是凝聚力的对立面和大敌。现代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组织内部的成员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尊重组织成员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当把他们看成是自己人,给他们有平等地分享组织信息的权利,争取他们对组织及其制度、政策等信息的了解和理解,形成信任与和谐的内部氛围。如果有关本组织的情况,只有部分成员了解,甚至组织外部早已议论纷纷,但组织内部成员还蒙在鼓里,这就会在组织内部产生流言蜚语,彼此猜疑,从而造成离心离德的状况。从信息管理学的角度看,在大学管理中,很多的隔阂、猜疑、摩擦、矛盾,都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误导。在大学,尤其是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职务升迁、业绩考核、福利待遇等政策信息,广大教职工特别敏感,一定要及时、客观、全面地公开信息,让大家平等地分享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有主人翁的感觉,才能与学校“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信息发布、传递中存在的不及时、不完整现象,会直接影响教职工的知情权的缺失,从而对加强凝聚力产生消极影响。
 五是治理结构和管理的方法与手段。不少高校,在治理结构上,治理主体不明,管理缺位和越位现象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由此产生管理机构之间,以及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就会产生离心力,削弱凝聚力。在对教职工的管理上,科学化、规范化与人性化的矛盾也较为突出。人性化的管理,要求管理者要善于换位思考,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注重管理的细节,用爱心去缓冲、淡化和消除组织成员在工作中产生的矛盾、隔阂、紧张和冲突,创造和谐、融洽、友好、宽容的人际关系。在大学,教职工也渴望自己的学校是一个充满人情味与温馨感的“大家庭”,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并以卓越的工作业绩去回报学校,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工会在学校凝聚力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之于学校犹如树叶之于树根,根深则叶茂,叶茂促根深,两者密切联系,同生共荣,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认识到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处理好学校与教师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为努力加强学校教职工的凝聚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
 浙江大学,尤其是浙大工会,努力把加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绩。着主要表现在:
 第一,尊重教师主体地位,是加强凝聚力的根本。学校工会可以通过“双代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为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极建言献策提供有效途径和必要条件。大学教师,不仅智商高,有知识,更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会通过各种形式(包括牢骚)表现出来。把广大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有序的程序和正常的途径发挥出来,工会可以大有作为。例如,教职工代表可以通过每年一次的“双代会”,以提案建议的形式,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平时,学校工会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教职工座谈会,教职工代表可以就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这样,不仅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学校领导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近年来,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工科,轻人文社会科学,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并直接影响对教师的业绩评价和岗位考核,教师对此反应比较强烈,意见较多。相关学校的工会就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一方面邀请分管领导直接耐心地做解释、说服和思想疏导工作,另一方面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有关高校对学科建设,尤其是与教师的业绩评价和岗位考核直接相关的人事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稳定教师队伍,削除或减少矛盾,凝心聚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和谐的工作环境。
 第二,切实解决教职工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加强凝聚力的关键。人们常说:“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条件差,收入低,一直是教职工意见,甚至牢骚较多的方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教职员工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好教职员工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既是落实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的内在要求,也是激发教职工参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极性的基本前提。学校工会积极主动地向学校领导反映教职工的呼声和利益需求,要求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学校工会的一再呼吁、反映下,学校领导积极向政府争取政策,决定并实施了看得见摸的着的,以解决教职工住房为主要内容的民心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解决的教职工的住房难问题。此后,学校又调整了教职工的工资,使教职工的收入普遍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这些政策和措施,收到了教职工的普遍欢迎和支持,从而为凝聚人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三,营造有利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队伍及舆论环境,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是加强凝聚力的有力举措。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名师荟萃,群星灿烂。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方面,教职工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体,另一方面,教职工在学识、能力,以及师德师风方面又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为此,学校工会与会同学校教务处等单位每年共同发起并组织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为目的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活动,以及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内容,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导向的“三育人”标兵评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师德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舆论环境,而且使很多教职工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第四,人文关怀,传递爱心,建立充满人情味和温馨感的大家庭。每一位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工,不仅希望自己从事的工作富有价值和意义,在事业上有希望,有奔头,而且希望自己的学校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温馨感的大家庭。学校工会在平时的走访活动中,发现学校有的教职工因生大病、重病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而导致生活困难,日子比较难过的情况,于是,经研究决定发起并成立了爱心基金教职工专项基金。广大教职工积极响应,发扬“一方有难,百方志愿”的爱心互助精神,主动报名,参与捐款。这一活动,不仅有效缓解了这些家庭的生活困难,而且让这些教职工直接感受到来自学校工会和同事的暖暖爱心。学校工会还在国庆节、教师节和中秋节期间,在各个校区,组织名医义诊、名优新特农副产品展销、电信宽带办理、汽车售后服务等服务教职工的活动。在寒暑假,根据教职工的实际情况,精心安排并组织教职工外出旅游,放松心情。此外,还与辖区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帮助解决青年教职工子女的入园难、入学难的问题,使青年教职工安心教学、科研,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功立业。工会所做的这些实事、好事,极大地增强了教职工的凝聚力。
 第五,分享信息,为教职工了解学校改革发展思路、维护自身权益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规划,建言献策创造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分享学校的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的信息,既是落实教职工的基本权利,即知情权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学校的不少矛盾、隔阂、分歧和冲突,又是与信息没有客观、及时传播有关。为此,学校工会、教代会组织的定期和不定期的校情通报会,教代会代表参加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召开的专题会议,教代会代表巡视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学校重大规划、项目、工程等活动,为加强教职工与学校的信息沟通,意见交流和思路对接,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民主决策权,从而为加强高校凝聚力,为教职工建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和现实条件,受到教职工的普遍欢迎和肯定性评价。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内部的凝聚力,是任何以建设高水平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高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高校工会应当,而且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加强高校凝聚力,是一项非常复杂而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这不仅有赖于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而且更需要各高校工会,根据新的形势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发挥优势,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了解并反映教职工的利益诉求,建立一些能够及时化解矛盾,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新型组织,为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为推动学校的政策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完善大学的治理结构,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从而加强高校凝聚力,推动和谐校园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挥工会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群体过程》第28页 (英)Rupert Brown著 胡 鑫 庆小飞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