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站】 在舟山:“舞台”很大“路”很宽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2-05浏览次数:730

     2009年5月,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在杭州共同签署了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协议。校长杨卫在与舟山市党政领导的一次会见中,说到“学校与舟山的合作是我校地方合作中的一件大事,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由大批青年教授组建而成的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正是杨校长口中的“市校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
  舟山海洋研究中心中心下设行政办公室、摘箬山科技岛建设处、技术转移中心等三个办公室,以及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海洋生物综合利用、船舶工程与机电装备、海洋工程设计等七个研究所。
  “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经济研究中心由魏江老师任所长,该所主要是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决策的咨询,相当于一个智囊团。”中心主任胡富强教授称,这个智囊团是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核心,针对他们的产业设计了很多的方向,“指向标”明朗了,经济发展自然“全面开花”。
  平台是搭建起来了,可在胡富强教授心中深知还缺少一样东西。“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中,人才是其最大的短板,所以中心的一大任务就是积聚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2010年1月,随着第一位博士后马文明在舟山“安营扎寨”,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成立。
  “目前,中心已经具备并建立了完整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已可基本满足为舟山市相关专业培养高端人才的需求。”随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成立,浙大已派遣8位具有博导和硕导资格的教师在中心担任导师。
  至此,研究中心中的浙大学生已经有7个博士,7个专业硕士,二十几个科学硕士。在研究中心任职的8位导师,大部分是青年教授,像中心主任胡教授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在舟山。虽然远在舟山,但是这支50个人的队伍和学校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
  “这些人转起来,与舟山的地方合作才能转起来。”胡教授把中心比划成网格式的布局,人才一条主线拉好了,接下去就是网格式的布置,而青年教授的意义就体现在这些“格子”里了。
  “只有跑到了第一线,才知道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在舟山地方服务的青年教授,个个都卯足了劲,将自己的学术价值同舟山未来的产业价值紧密结合,利用这个“舞台”展现才能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更重要的是,青年教授这种职能的拓展,是对社会经济的一个促动作用。”
  与生科院研究生物资源、生物育种,与能源系研究海洋清洁能源开发,与电气学院等研究海洋石油污染……中心与舟山合作发展的“舞台”很大。
  “海洋研究中心至少集结了浙大十多个院系,全校三分之一或者将近一半的学科跟这个有关。”胡教授称舞台大,中心从事的领域自然变得更为广阔。中心主要从事这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船舶与港航工程、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改造、新兴海洋产业培育、海岛开发科技示范、海洋文化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科技支撑体系等等方面。
  成立两年多以来,海洋研究中心的成长十分飞速。“我们承担了不少项目,跟学校联合起来,大约有6000多万科研经费,其他领域几百万的项目,具体跟学校相关的学院合作。”胡教授称中心的作用就是在其中搭桥牵线,到目前为止,国家级项目有6个,省级项目有将近20个,而做成这些只有一年多的时间。
  2010年,中心参与申报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自升式安装平台设计与开发》、《船舶管路焊接中高精度高效率对接关键技术研究》、《气升式增氧装置的研发及其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太阳能?风能多级鼓泡蒸发海水淡化装置研制及示范》等四项2010年度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经立项审批程序后,正式列入2010年度省级科技计划。
  而在2011年度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申报中,中心共有11个项目参与了申报,其中,农业项目4项,工业项目1项,社会发展项目4项,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目前,上述11个项目已进入省厅的形审阶段。
  正如在中心成立时,胡富强说到的关于中心的目标“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地位和影响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为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和浙江大学科研能力提升作出贡献”,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正在以快速的发展速度、高昂的发展势头迈向市校合作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