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教授、计算机应用专业和数字化艺术设计专业博导耿卫东老师是在青年教授联谊会启真计划的第二期才开始加入的。加入启真计划后的他,非常投入,在他看来这项工作是帮助新同学尽快融入大学生活的重要举措之一。
引导学生走出困惑
耿老师在加入启真计划后,常常面临指导学生专业选择的问题。他会告诉同学们:“大学教育有一个体系,社会、学校、老师、家庭以及你自己都会对“未来的你”有一个期盼,你就是在这样一个个的期望中不断往前走。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高等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在本科阶段它并不是为了刻意去培养作家、工程师等专项职业人才,而是去“博雅”地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行与素质。”他认为人才培养的过程并不是在本科毕业就结束了,还可以通过攻读研究生进一步去国内外深造。即使在几年之后,发现自己当初的专业选择不是很适合自己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双学位、攻读研究生等来进行调整。耿老师鼓励同学们(尤其是没有进入心仪专业的同学)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抱有充分的信心,在各种困难面前,要勇于迎接挑战。他说,浙江大学的同学都是“百里挑一”的,在学习等多个方面有过人之处,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些长处,对精力、体力和智力都处于巅峰状态的13-35岁之间的时间段要充分珍惜,不能荒废。耿老师对学生的解答不仅仅拘泥于专业选择的问题,而且点出同学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迎接自己的未来:无论选择什么专业,只要适合自己,只要自己有恰当的态度去切切实实地投入时间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它们都通向同一个辉煌的终点。
经过与耿老师这样一番交流,有些孩子坚持自己的选择,有些孩子听取了父母的意见。但是无论他们的选择如何,他们都做到首先了解自己、说服自己,然后再说服父母。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顺畅、和睦,为同学们今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作为一名大学教员,耿老师也有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但是,他还愿意挤出时间来参加青年教授联谊会启真计划这个活动,源于他对学生的热诚和关怀。耿老师一直在负责数字媒体技术这个新专业建设工作,并参加了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从与学生们的接触中,他切身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困惑。耿老师加入到启真计划中,结合他自己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解,用他自己曾经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实际生活历练作为比对,为同学们提供多种参考意见,让他们更有抱负地去面对全球性竞争的灿烂未来。“和同学们在一起,我很快乐”,耿老师说。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一件小事让耿老师印象深刻。有许多同学找到他,表达想进入实验室锻炼的想法。耿老师告诉同学们应该预先去选哪门课学习,每次都有几乎一半的同学反馈说自己没有选上这门课。这个时候耿老师就会反问他:“你到底是要这个学分呢,还是要学习知识?没选上你去旁听也一样。”还有同学反馈说课程冲突了,无法选上这门课。耿老师就继续反问他:“你觉得自己的自学能力可不可以?如果行的话,自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学生的日常培养中,经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小事,可能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学生就陷在里面了,在关键时刻给学生注入一些积极的提示,除掉他们作为“借口”的“那根救命稻草”,在同学心里仅存的那“最后一丝惰性”就会烟消云散,他们往往在后来会积极主动地做得更好。
在耿老师的教育理念里,“态度”非常重要。他向记者讲述了“数学之美”中的一个故事。如果将字母A到Z依次编写1?26号,knowledge所有字母号码之和为96,hard-work为98,但attitude正好是100。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在“赢家通吃”的全球竞争中,要把一件事做到百分百,仅靠有知识和勤奋是不够的,态度是决定性要素。这个故事,耿老师总会苦口婆心地结合具体的实例,讲给他的每位启真新生听。
从人才培养的规律来看,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当下毕业的你是什么样的人”,更是长远的“百年树人”。耿老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成人意识和面对未知挑战的态度。耿老师说:“不能仅仅用学生毕业的就业指标和薪酬水平来简单、近乎急功近利地考核和评价一所大学。而是应该看学生在走出校园二三十年后,他们在社会上所能站到的高度和所发挥的影响力。
作为启真计划的导师之一,耿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细致到新生的文化、礼仪教育。他举例说有些同学给他发邮件,没有署名,甚至偶尔连称呼都没有。有同学凌晨给他打电话等等。耿老师表示,将来学生走上社会以后,由于知识更新迅速,学校里即使学得再好,其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往往只能维持几年时间,在此之后后的二十几年里,决定学生能持续地走向更高的位置的要素往往是他的素养。因此,修养细节就很重要。为了全方位培养学生,耿老师在细节处开始“斤斤计较”了,使得“有文化、有抱负、有责任心、有信念”,成为每一位大学生应该秉承的核心元素,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一个自己满意、家庭满意、老师满意、学校满意和社会满意的“未来的你”。
耿老师认为,要实施好“启真计划”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帮助新同学的启真计划,值得我们努力做下去”,耿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