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4-16浏览次数:1001

                    ??儿院研究生支部开展“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教育活动
  为强化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继2009年3月13日,儿院党委书记薛金增为该院全体研究生召开座谈会后,研究生党支部于3月27日下午再次开展“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学习教育活动,旨在把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引向深入。
    会上,大家首先观看了中央电视台近期在《新闻调查》栏目中播出的关于浙江大学贺海波学术造假事件的调查报道。同学们普遍认为:浙江大学近几年来发展很快,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研、学术上的巨大进步。但贺海波事件给浙大的声誉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不可避免,学术界很多人会质疑浙江大学SCI论文数量全国第一的真实性;很多人会质疑浙江大学的老师或者学生发表的文章的真实性。该事件给浙大造成了一种学术上的“诚信危机”,并且这种危机将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当然就眼前的,它无形中会为广大研究生尤其是医药学领域的研究生发表论文和毕业带来更多的压力。
    该事件的发生,贺海波是主要责任人,但其导师及相关负责人在监管上的严重失职也是重要原因。它暴露了我们研究生教育中的许多弊端:一是在目前研究生毕业及就业压力很大的背景下,我们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强调和教育还很不够;二是部分导师由于工作、学术事务繁忙,对研究生缺乏必要的沟通、了解和管理;三是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尚不完善,外校的兼职导师如何真正带好本校的研究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四是在学术研究及论文发表过程中,缺少一种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来避免造假事件的发生。
    学术造假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都有发生。20世纪初的“皮尔当人”骗局是科学史上著名公案;克隆先锋黄禹锡的造假图片使他从民族英雄沦为国耻;与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咫尺之遥的日本多比良教授因为嫌疑数据而身败名裂;免疫学“金童”帕里耶斯编造数据学术舞弊长达八年之久,最终成为被麻省理工学院开除的“造假教授”。而此次贺海波的学术造假事件一方面确实给浙江大学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但一方面也暴露了学校、学院、导师管理及学生学习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学校借此机会在全校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整顿是适合时宜的。
    研究生是学术研究的直接践行者和主力军,其学术素养和责任意识直接关系着产出成果的真实性。所以,每一位学生党员都应该从这次事件中汲取教训,努力做到从理念上进一步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规范上更加要求严格自律、严谨治学,反对投机取巧,拒绝弄虚作假;切实保证我们所得出的每一个数据都是真实可信的!
    竺可桢老校长将“求是”作为浙江大学的校训,就是希望每一位浙大人都能做到“务求实学,存是去非,不谋其利,不计其功”。与会的每位党员都承诺会大力弘扬“尊崇真理,不计功利”的求是精神,努力维护一方学术净土(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