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触摸冬天的哈尔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3-04浏览次数:1144

    薄纱般的云雾在脚下飘过。远处,银装素裹的群山从雾霭中显露出冷峻的头颅。不时有城镇村庄从机翼下闪过。田野变幻使人立刻把它想象成一幅幅画卷。从空中望去,东北的农田整齐的就像巨大的拼木地板。几条黑色的线条延伸到视野的尽头。那是河流吗?两条白色线条从天边8点钟和12点方向2点方向蜿蜒变幻,最终汇合成一条白线。那是公路吗?显然,我错了。黑线是公路,白线是冰封的河流。黑山白水用自己独有魅力向我们敞开了胸怀。
    我们旅游团一行29人在校工会的组织下,乘机正飞翔在东北黑土地的上空,来到了国家级的历史名城,被称为天鹅项下明珠的梦幻哈尔滨。
 
一、初遇第一个哈尔滨人

    飞机在沈阳做暂短停留后,再次轰鸣着飞向哈尔滨。在我座位的后面的是位东北男人,不知什么时候和我们旅游团的老师聊上了。
    他得知大家都是第一次来哈尔滨时,他便热情的介绍起哈尔滨的人文和景观,什么哈尔滨得名的由来啊,什么太阳岛、松花江的轶事啊,什么哈尔滨买什么东西便宜啦,出什么物产啦等等,似乎关于哈尔滨的一切,都印在他的心里,没有他不知道的。简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土导游啊。我们问他哈尔滨具体有那几个名字,他说,记不住,反正很多名字。这件事一直萦绕在心里,直到旅游归来,上网一查,果然发现哈尔滨真的有许多名字,除了现在被大家公认的“天鹅”的意思外,什么满语“打鱼泡”或“晒渔网”之说,蒙语“平地”说,俄语“大坟墓”之说,“人名”说、通古斯语“渡口”说与“船渡场”说等等。果然有好多名字啊!
    既然他无所不知又热情,我就想问他伊春离哈尔滨远不远,因为在伊春有我一个小时候光屁股朋友,后来又一起当兵,想来已经有30多年没有见面了。他告诉我,哈尔滨距离伊春不远,只有300多公里。我问,能当天来回吗?他说,不能。因为只有一班火车。我想,好远啊!相当于杭州到温州的距离呢!他问,是有朋友在那里?我说,是的,但我没有时间去了。他说,你的朋友可以去哈尔滨啊?我说,这怎么可以啊?他立刻解释说,你想啊,你从南方来到哈尔滨,要比他从伊春到哈尔滨,路要远多了。他要是有诚意几百里路来见朋友,不算什么啊。我说,好远啊,来回一趟要不少钱呢!他尽管是一个林场的基层小干部,可是收入只有每月几百元啊!咱不能帮人家,也不能给人增加额外的开支啊。他说,这点路费和见朋友相比算什么呢?我不再说什么了。
    很快,飞机降落在哈尔滨机场。飞机还没有停稳,性急的人们就开始站立起来整理自己的行李,不少人开始给自己增加衣服。
    飞机的过道上开始挤满了人。靠前的旅客开始下飞机了。
    我也站了起来,刚刚挪动了一下双脚,一个声音低低的传进了我的耳朵,:“你的朋友叫什么名字?”是我后座的那个东北人在问我。在经过十几分钟沉寂后猛然听到他的问话,老实说,让我感觉十分唐突。我不由的愣了一下,回头看着他,心想: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他叫什么名字?”他看出我一脸的尴尬和疑惑,解释说:“没准我能认识。”
    我不再回答他。本能不允许我告诉他。在我旁边的老师对我笑笑。他们可能也难以接受吧。
    南方人委婉与北方人直率在性格上以及交际应酬上的差异在这一刻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了。我想,这大概就是东北人了,热情、亲热且见面熟。
 
 
二、咋到好像还是杭州冷
    2月3日中午的哈尔滨是一个好天气,太阳斜挂在天上,地上的积雪不多。一走下机舱,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空气中带有哈尔滨特有的冰雪的味道。我们旅行团的老师们第一感觉好像没有杭州冷啊!没有他们说的那么邪乎嘛!
    来的时候,旅游公司可是再三叮嘱一定要带够衣服,否则,要是不临时买衣服的话,就只能挨冻啦。说实话,我是比较怕冷的。可是能有什么衣服好带呢?相信在杭州又有几家能有皮衣皮帽预备着呢!如果到哈尔滨要买这么一身御寒的行头,游完哈尔滨后,又该怎么处理这些衣服呢?还是多带几件在杭州能穿上的衣服吧。于是,在我的御寒装备单上,就有毛裤两条,丝绵棉袄一件,手套一双,羊毛帽子一顶,防雪墨镜一副。就这些啦!如果到时候这些都装备都上了也还是不顶事,那只好硬抗了。有了抗严寒,挨冻的精神准备,下了飞机,面对这样的好天气,我还是穿着在杭州时的衣服,一件也没有加过,下身仅仅穿一条棉毛裤和外长裤,上身穿一件棉毛衣、羊绒毛衣和一件羽绒衣,脚穿一双登山运动鞋。心里不禁暗暗高兴。
    来接我们的是一个年轻的容貌娇的哈尔滨姑娘。一身滑雪运动服掩藏了她应该不错的身材。她姓周,我们就叫她周导。由于大家在飞机刚刚吃过,她不再按科目带我们去吃饭了。在车上,她在自我介绍了一番后,告诉我们下午的行程是先游玩太阳岛,看雪雕。吃晚饭后,游玩冰雪大世界。最后才到宾馆住宿。在这之前,周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专门卖防寒衣服的小商店里。里面什么保暖的衣服都有,都是那些挺沉重挺粗厚的衣服和鞋子。大家只是看,买的人并不多。
    哈尔滨的这间店的老板在兜售自己的商品时,不像我们杭州人那么客气和殷勤,更多的用一种直通通的语气,让我们有一种被命令的感觉。
    我想,这可能是一种习惯,只是我们还没有适应他们的交流方式吧。
 
 
三、冬天的太阳岛
    周导把我们带往此次在哈尔滨游玩的第一个景点“太阳岛”的时候,说实在的,我们还是相当兴奋的。
    “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郑绪兰一首“太阳岛之歌”传遍大江南北,令哈尔滨永远的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把太阳岛做为首选必看的景点当然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当我到了太阳岛上,我知道我们对太阳岛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歌词里,停留在歌词中的夏季太阳岛。
哈尔滨的沿松花江的马路与太阳岛的连接是一座宽阔的混凝土桥,作为太阳岛公园的入口处。在桥面上,不少观光车主吆喝着拉客。
    一个车老板紧跟着我,建议我先乘车绕岛一周,这样可以节约时间,然后,可以有重点的玩。我问,太阳岛大吗?车老板应声道:大!当然大!步行肯定来不及。我想在这里我们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还是乘车吧。
    当我付了15元,上了车后,仅仅几分钟,我立刻就后悔了,我知道我错了。大概也就2分多钟,车老板就让我们下车了,说到地点了。
    不是说绕岛一周吗?车老板可不像刚才拉客时那么客气了,说路不通了,没有路走,都是雪了。
还能说什么?只好下车啊,想想直线距离最多也就300米左右。这钱出的也太冤了。
    冬天的太阳岛就是看开放区的一座座雪雕,哈尔滨人用雪做成各种人物、花鸟、车船、古代西方人的生活场景以及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故事。工作人员都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聊着买断工龄和提前退休的事。
    说实在的,这些雕塑对我们南方来的游客来说还是十分稀奇的。大家不停的拍照留念。
    很快大家就发现,手已经不听使唤了,寒冷逼迫大家放下相机,把手装进手套,或者跺着脚,耸着肩把手送到嘴边,不住地向手哈出暖气,然后迅速的搓着手。
    不到一个小时,大家都回到了车上。老师们纷纷谈起对太阳岛的感受,结论是,太阳岛可能在夏天是美丽的。
 
 
四、哈尔滨的第一餐
    不到十七点,太阳车已经远走西方,我们在哈尔滨的第一个夜晚就要降临了。
    一家不起眼的饭馆里,我们第一次围着一种独特的桌子吃饭。它有点像我们在杭州吃的火锅。不同的是这口锅却是北方农民家常用的那种烧饭的大锅,也是在下面烧柴火。桌面就是农家常见的泥灰做的。实际上我们是围着锅台吃饭呢。
    导游告诉我们今天主要吃松花江的野生大鱼,每桌外加六个东北小菜。那条大鱼估摸能有五六斤,就在这种大锅里和着香辣佐料熬着。
    不一会儿,大锅里的热气,腾腾的往外冒,行了,可以吃了。或许是大家饿了,也可能大家刚刚被太阳岛的冰天雪地冻的,身体急需能量,就看一桌这十双筷子,上上下下的翻舞一番,美味的大鱼很快就剩下一条长长的鱼刺了。
    周导告诉我们这条鱼要400多块钱时,我们停下筷子,左右互相看着,一副差异的神情。这大大的超过了我们对这条鱼的价值判断。
    “贵了,贵了”,老师们开始发表着意见:“不过这条鱼真的很好吃呢!”
    大家离开了座位,拿出棉袄毛裤等保暖的衣物,一个个跑开去找僻静的屋子武装好,准备前往松花江边上的冰雪大世界。
    饭店的老板娘早就恭候在柜台前等着结帐:“你们不要觉着这条鱼贵,你们亏了。这可是哈尔滨的名鱼,是松花江天然野生的啊!是我们把松花江一米多厚的冰砸开才弄上来的。我跟你们说,我卖给人家低于120块一斤我都不卖的。要不是你们导游说,我才不卖你们80呢!”老板娘是地道的哈尔滨人,30几岁的样子:“怎么样?鱼是好吃吧!”
    老师们立刻附和说:“好吃,好吃,特好吃!”
    鱼池里还有几条鱼嘴巴不住的一闭一合的,好像在问:贵?不贵?贵?不贵?
    不是说哈尔滨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吗?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不就是说这里吗?不说了,好歹咱们在这大冬天吃到了松花江的野生鱼了。
 
五、梦幻冰雪大世界
    汽车在江边的路上奔驰着。路上车不多。
   “看!冰雪大世界到了!”不知那一位老师叫出声来。老师们个个引颈观看。我们随团的六、七个小朋友们立刻坐不住了,边看边发出阵阵赞叹:哇!真漂亮啊!
    远处华灯璀璨,靓丽,霓虹闪烁。流光异彩映照的一座如诗如画般的梦幻城堡矗立在视线内,似乎在向我们招手。
    颠簸的汽车终于在冰雪大世界入口处的停车场停下了。
    冰雪大世界是哈尔滨旅游的一张金名片,每年举办一期。我们正赶上是第十届。据周导说,第十届中国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占地达到20公顷,用冰量12万立方米,用雪量10万立方米,包括冬运圣火城、魅力哈尔滨、激情大冬会、梦幻新时代、魅力冰雪世界五大景区。是集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为一体的特色冰雪游乐园。有冰雪滑梯、狗雪橇、马爬犁、溜冰、冰上舞蹈,还有餐饮、歌舞、卡拉OK等特色服务。
    巨大的冰块造出一座座楼房、城堡、宝塔,甚至造出了一座巨大的坐佛。一群振翅欲飞天鹅更是用冰打磨出来的。这些打磨的透明的冰块的建筑物里包裹和镶嵌着各种用途的五颜六色的灯,让这些冰的建筑发出奇异的光彩。
    “太美了,真的是太美了!”老师们走进冰雪造就的宫殿中,立刻就被冰雪世界的杰作所折服。此时,老师们说,我们终于理解了什么叫流光异彩,什么叫玲珑剔透。
    于是,我们被这冰雪的建筑感动着,我们被这冰雪的精灵震撼着。
    一开始,大家还十分起劲的拍照,可是不一会儿,就要暖一暖手再拍了,最后竟然停了下来。实在是太冷了,晚上的气温已经降到零下二十七八度了,裸露的手无论如何都无法再坚持了。连照相机都被冻的不灵了,不是现示电力不足,就是镜头无法运动了。冻的相机的景深都不能调了。
    问题还不在这里,糟糕的是我感觉肚子开始疼痛了,而且一阵紧似一阵。开始还想坚持到入住宾馆以后,但是很快我就知道了,坚持不了了!那里有方便的地方啊?姚领队帮着我赶紧找。总算在冰雪大世界里找到一处简易的方便的地方,在我看来和露天的无异。天啊!加衣服还来不及呢,竟然还要脱!一阵水泻后,人感觉舒服多了。
    我们旅游团的老师们散落在偌大的园子里,要找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好一个人闲逛,看了一会儿冰上童话剧,左顾右盼的没有看见团里的人,赶紧出去吧,说不定大家已经到车上了呢。路过冰雪风情园也和人家一样进去取一会儿暖,这里大概是唯一有空调的地方吧,有几个穿着很少的金发碧眼俄罗斯姑娘正疯狂的舞动腰肢跳着不知什么舞蹈。
    约定的时间到了,大家陆陆续续回到车上。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真难以置信,这么个大园子居然是那冰堆出来的。
    此时的我依然被肚子折磨着。姚领队悄悄的问我,是不是吃坏了?我说,不是,估计是水土不服吧。这个判断在后来得到了验证。所以直到现在,一提到冰雪大世界,那梦幻里依然保留着水土不服的影子。
 
六、亚布力卖冰糖葫芦的小贩
 
    从亚布力出来已经是下午五点左右了。
    当大家脱下滑雪服的那一刻,终于庆幸可以放松自己了。不少人可是憋了一天的尿了。
    滑雪服是衣裤一体的,上午九点左右从店里用70多元租来并穿在身上的。那时以为可以马上就滑雪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滑雪服一旦穿在身上,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上厕所的权利。
    一直等到下午3点多才开始滑雪活动。好在我没有租滑雪服,当然也就没有像团友所遇到的尴尬了。
    亚布力在俄语中是苹果园的意思。这里即将举行世界冬大会。随便问一个小贩他都会告诉你过几天这里要忙了。
    在我们等待滑雪的时间里,有的团员去坐缆车去了,有的去乘马爬犁去了。笔者和材化学院的一位老师就站在我们旅游车前,和那位卖冰糖葫芦的男子聊上了。
    他是一位十分善聊的男子,看上去约有50岁的样子可实际上他才40岁还不到。他告诉我们,自己家已经没有土地了。因为经济上的原因,导致经常被老婆暴力教育。没有办法,他离婚了。现在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儿相依为命。
    我们很为他惋惜。但是他却不这么看,认为现在要自由的多了,再也不受那个气了。
    我们问他经济上怎么解决啊,孩子要受教育啊!
    他说,那是孩子自己的命!他自己每天这样卖冰糖葫芦可以挣到30元左右,自己花花就够了。以后等闺女要嫁人了,彩礼怎么也得收一个三、五十万啊,那时,日子就好过了。
    他的话让我们吃惊不小。我们说他这么做不是和卖孩子无异吗?
    他回答得很干脆:该卖就得卖啊!置于有没有这个价,他说保不准能找一个大款啊。
    我们问他,有没有打算再成家?他说当然要成家啊。我们问他,在这里娶个媳妇大概要花多少钱?他说大约十来万。我说,你怎么弄来十来万啊?他回答,也许能遇到一个有钱得倒插门���。说完自己就哈哈大笑起来。
    每个人都有梦。希望能遇到一个有钱的,能让自己倒插门就是这位没有土地的农民的梦想。如果不是滑雪的时间到了,我们也许还要和他聊下去。
    到牡丹江时天已经黑了。
 
七、火炕上的雪乡之夜
 
    就要到雪乡了。雪乡?我不由的问自己:雪也有家乡吗?
    周导告诉我们,雪乡在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那里平均海拔1100米,四面环山。由于日本海暖温气流与贝加尔湖冷气流在大海林相遇,形成了“夏无三日晴,冬雪漫林间”的独特气候,年积雪期长达7个月,积雪厚度可达2米。
    2米厚的雪?大家立刻兴奋起来。那该是怎么一种美景啊!
    她告诉我们,早年林海雪原的电影就是在那里拍的。扬子荣打虎上山,还有小炉匠踏破山门留下的雪中的一行脚印,小分队借百鸡宴雪夜扫平威虎山的镜头立刻浮现在脑海里。果然,在路旁,我们看见威虎山方向的指路牌。
    汽车已经走了三个多小时了,路过一个有一点像镇子的地方,有人要求“唱歌”了。可能是早上吃的棒茬子稀饭,也可能是天冷,这肾功能显得格外好。
    待我下车没有跑几步,却看见那些先前要“唱歌”的人一个个从公厕那儿逃了出来,似乎被什么给吓着了。
    怎么回事?我走到那儿一瞧:哎呀,妈呀!这厕所还能用吗?屋里面积有多大,那摊的有多大!而且都成了颜色各异的冰冻。大家只好分头再找地儿吧。
    回到车上,这议论就不停了。北方农村的“进口”和“出口”问题,自然是提高生活品质的是第一大问题啊。
    大家不由的担忧起来:在雪乡该不会也是这样的卫生条件吧?如果是这样那该怎么办?
    中午时分,我们到了雪乡。
    我们住在旅行社为我们订下的民居里。其实,那就像一个小招待所。老板也不是本地人,他家住在山下的屯子里,现在雪乡出名了,来的人多了,他就上山来租了这间房子,开了一个家庭小旅店。
    房间还没有分好,老师们就问:有卫生间吗?老板指着一间房子说,小解在这里,大解要到外面们前。
    噢,还好。大家总算放下心来。反正也不一定要大解,不一定非得要到那个像哨兵岗亭里报道的。
    用完午餐,住所还没有分,大家就急忙去屯子里赏雪景了。
    这里真的是雪的家乡。到处银装素裹,满枝璎珞,屋顶堆着厚厚的雪,院子里在村民做出的模型上,形成鬼斧神工般的奔马、卧兔、蘑菇等雪韵艺术作品,恍若使人置身于美丽的童话世界。
    这是一个被山环抱着的只有近百户人家的山屯。
    夜晚,气温明显要比白天低。随团的孩子们和我们一起走在屯子里通往山外的路上,雪随着脚步的移动在脚下发出吱吱声。漫天星斗下的雪乡之夜真的是安静极了。
    孩子们似乎没有回去的意思。大人告诉他们,不能再往山上走了,在这里过去也是老虎和狼群的家乡,要是真的遇到了,那可就麻烦了。
    此时,在我们住的地方,则完全是另一番情景。老板早已经把炕烧的火热。几个老师们退去了厚厚的外套,坐在炕上一边聊天,一边吃着另嘴,早早的学习起“54号文件”。
    屋外,厚厚的白雪覆盖着这个原野。室内,热气腾腾,谈笑风生。
    大雪冻结了人们想要出去做点什么的愿望。
    当子夜来临时,我们终于睡下了。我们四个大男人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睡在这样的火炕上。没过多久,姚领队发出了浓浓的鼾声。尹主席也发出断断续续的不大的鼾声。似乎合着什么节奏。
    大家已经沉醉在白雪的温柔乡里了。当我睡梦中向一边翻过身去时,很快就被他们鼾声夹带着吹出的气体给赶了回来。难怪导游告诉我们说,有旅客在这个时候要喊:一、二、三!翻身!六个人然后一起翻身呢。
    第二天起床后,每个人都感到口渴。这是睡火炕的必然结果,尤其是我们这些南方来的人。早上每个人都大口大口的喝玉米茬子粥。我一口气就喝了三大碗。
    可是,有几个老师脸色蜡黄,也不吃早饭,一问说是闹肚子。竟然有六个人。看来“水土不服”最终没有放过他们,还是爬到他们身上。
    这真是一次美好奇特的体验。
 
八、哈尔滨印象
    五天的哈尔滨之旅很快就过去了。今天就是在哈尔滨的最后一晚了,明天上午十点我们将离开酒店,乘飞机返回杭州。
    说什么也得看看哈尔滨得市容啊!
    导游带我们去看索非亚教堂。当我们站在它的面前时,为它的恢宏建筑所震撼了。教堂主体为朱红色的砖石结构,穹顶是引人注目的暗绿色“洋葱头”。 它是典型的拜占庭式风格的建筑。这座教堂本为沙俄军队的随军教堂。
    我们问导游能看见穿黑袍的神甫吗?她告诉我们,这里已经不再作为教堂使用了。我稍微感觉有点遗憾。那它还是教堂吗?
    抬头仰望夜幕下索非亚教堂的穹顶,天空映衬出教堂的苍劲和凝重身影。夜幕下索非亚教堂历经历史的沧桑,却依旧气势磅礴。
    我们住的宾馆就在中央大街上。中央大街不长,可是它的名气却不小。这是一条1公里多点的步行街。防洪纪念碑巍然矗立在中央大街路头的松花江边上。松花江已经是一个天然的游乐场,各种冰上游戏和运动都有。一米多厚的冰承载着上百辆马车来回穿梭。还有人在冰上开汽车,大概是在冰上学车吧。当年俄国商人就是沿江进入黑龙江腹地的。那些因为俄国十月革命而逃亡的俄国人也是沿江到哈尔滨定居的。
    站在中央大街上,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满街都是欧洲风格的建筑。在各种灯光的作用下,中央大街造就了哈尔滨的繁华。它是哈尔滨的标志之一。
    导游告诉我们关于这条大街的故事:它起初叫中国大街,后更名为中央大街。最初的地面都是翻浆道,无论怎么修也解决不了翻浆的问题。后来有一位聪明的中国人在道路的两旁打树桩的办法来固定地基,一定程度的解决了翻浆问题。1924年俄国工程师主持重修,就采用了这个中国人的办法,以竖着的花岗岩青石铺地,地面上露出部分是很细窄的一条,大部分石体都深埋地下。终于彻底解决了路面翻浆问题。据说在当时,每块青石需要一个银圆,所以哈尔滨人说中央大街是一条金子铺成的大街。
    老师们都去逛商场了,这儿有许多东西是从俄国通过易货贸易过来的,特别便宜,所以到处都是挂着俄罗斯商店的招牌。
    而我就喜欢沿着中央大街上闲逛,向北一直走到街的尽头,徜徉在松花江边。感受冬天夜幕下的哈尔滨。
    不记得是在那一本小说里看见描写哈尔滨女人美丽时说,初见到哈尔滨美女的外地男人,总会有上辈子就被她征服了的感觉。说哈尔滨女人美得可怕!让人突然有种自卑的感觉。还说中央大街的美女使小眼睛的男人变成大眼睛,使驼背变成直背。如果不带救心丸,心脏就会受不了。我想,可能这是说哈尔滨美女如云的意思了。然而我却没有看见书上描写的那样。或许我们来的不是时候,那是描写夏天的哈尔滨吧。现在是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啊。
    哈尔滨的所有商店都是两道门,拉一道,推一道。要有美女也都躲在那些门里了。当然,我也无缘变成大眼睛了。
    在尚志大街上,有三个男人公然亮家伙小便!啊,另我大跌眼镜。路人说这是正常的。我想,哈尔滨的美女会爱上在大街上亮家伙的男人吗?不管怎么样,这也就成了我哈尔滨之旅的印象之一了。
 
 
    都说上车饺子下车面。在哈尔滨东方饺子王店吃完十五种馅的饺子,就该回杭州了。
    老师们不断的赞美哈尔滨,希望有机会能更深入的了解,甚至读懂哈尔滨。我何尝不是这样想。
    五天的旅游对于了解一个真实哈尔滨,从时间上来讲,显然太局促了,无论是谁说仅凭短短的五天时间就说了解了哈尔滨,一定是太幼稚了。可是,对于我这个南方人来说,哈尔滨还是给我的心灵以强大的震撼,以致在我回到杭州后的一段时间里,对哈尔滨始终不能忘怀,哈尔滨的人和事、冰和雪总在闪现在记忆里。
    于是,我决定要写点什么,留住关于这次冬天里旅游哈尔滨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