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开年,金牛报喜,在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院郑树森院士领衔的肝胆胰外科和器官移植研究团队的研究课题《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综合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郑树森院士继1996年《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再次摘得该项桂冠,是郑树森院士带领我院肝胆胰外科和器官移植研究团队多年来团结拼搏、孜孜不倦、勇于创新、不断攀登所取得丰硕成果,代表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同时,也体现了我院肝胆胰外科和器官移植研究在国内领先的综合实力水平。
在当晚我院举办的大型迎新春晚会上,从北京兼程赶回的郑树森院士十分高兴地对参加晚会的全院职工说:“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要感谢我们肝胆胰外科和器官移植研究团队,感谢我们全院的干部职工,荣誉属于我们的团队,属于浙医一院。”全场顿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全院干部职工对郑树森院士及其团队表示的最热烈的祝贺,是对他多年来以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废寝忘食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解除痛苦,为祖国科研事业坚持自主创新,甘于辛勤付出致以的崇高敬礼。
近20年来,郑树森院士领衔的肝胆胰外科和器官移植研究团队,在器官移植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领域主持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研究工作,在国内首先开展非静脉?静脉转流肝移植;开展胆道重建技术创新,大幅降低胆道并发症发病率;施行国内最小年龄(106天龄)幼儿活体肝移植;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适合国情的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肝移植术后预后预测模型、活体肝移植供体评估杭州体系等,杭州标准被国际移植学界誉为首个将肿瘤生物学表现纳入术前评估体系的肝癌肝移植选择标准,具有重大意义;首次提出并采用保留部分肝中静脉的左半肝活体供肝获取技术,适用于5?8岁龄儿童活体肝移植,极大提高亲体捐肝者的安全性;率先采用不包括肝中静脉右半肝活体供肝获取及静脉流出道重建技术;首次提出并使用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拉米夫定预防乙肝复发,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多家移植中心引用。施行肝移植745例,其中活体肝移植102余例,良性终末期肝病1年、2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达95.2%、84.9%和75.7%。本项目成果为肝移植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供受体评估和肝癌肝移植建立了行业标准和规范,对提高肝移植受者术后长期存活率和良好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理论保障。
目前,项目整体技术已推广应用于北京、上海等18个省市30余家单位,并在北美、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际移植中心进行交流和推广。郑树森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出色完成第一个“973”计划项目《移植器官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后,2008年再次主持《器官移植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973”项目,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十一五支撑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行业基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重点科研计划。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主编我国肝胆胰领域第一本英文学术期刊《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并被SCI收录,主编《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肝脏移植》、《肝脏移植围手术期处理》、《胰腺移植》、《外科学(五年制)》(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外科学(八年制)》、《外科学进展》等期刊、专著及教材,有力推动了我国终末期肝病防治工作和肝移植事业的持续科学发展。
1月9日下午,当郑树森院士载誉从北京归来时,我院党委书记吴水珍、副院长厉有名等院领导、肝胆胰外科和器官移植研究团队及部分科室负责人等前往萧山机场迎接并献花。
浙医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