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现代农业专业知识 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10-08浏览次数:8181

 

教现代农业专业知识   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三育人工作和体会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拥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和良好的师资力量,主要从事以植物、昆虫、病原微生物为载体、以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为手段的生命科学研究与教学,是我校目前在农学与生命科学领域中研究规模较大、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较多、学术水平较高、出成果较多的一个学院。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学科4个;设有农学、植物保护、园艺、茶学和园林等5个本科专业;有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硕士点。有教学科研人员150人,其中教授68人,副教授6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49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7人。全院有在校本科生500余名,研究生近600

 

浙江大学的办学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高等专业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高校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还须教育和培养学生怎样做人,既教书又育人。

教书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科研、管理、思政都是这个工程的组成部分。建院七年来,我们学院党委、学院领导始终把培养一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放在首位,大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书育人工作的新路子,并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工作和体会是:

 

一、    加大改革力度,培育厚基础、宽口径人才

 

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也是许多学生进入农学院以后学习热情不高的主要原因。学院从新生始业教育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陈子元院士、副校长朱军教授、常务副院长张国平教授、院党委书记楼成礼研究员、党委副书记赵建明老师亲自向新生介绍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介绍本院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开放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在学术领域的地位,使学生们认识到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科学之一,农学学科又是生命科学中重要而极具活力的学科;组织参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让学生对生物信息、生物技术在设施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正确引导和实地参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取专业知识由被动变为主动。

建院以后,农学院在全校率先召开了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次年学院又召开了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出台了《农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细则》、《农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规范教学管理有关文件,不仅统一了认识,促进了学院的改革进程,也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由注重传授专业知识转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学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修订本科教学计划,增设生物信息、生物技术类和现代农业导论等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组建了院教学实验中心,开设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四个实验平台课,改变原来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分散状况,为教学提供更优化、更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计算机室全天对学生开放,为学生课余时间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开设“认识实习”必修课,内容包括专题讲座、参观实习、田间操作,使学生了解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建立首席主讲教师制,让一批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首席主讲教师,他们不仅负责课程改革、课件建设,还对青年教师给予指导和培养。据统计,全院每学期教授为本科生开课率已从1999年的32%增至现在的90%以上,朱军院长(2005年任副校长)带头给本科生7个班主讲必修课《统计学原理》,并率先用双语给全校本科生开设《生物信息学》新课,学生反映效果很好。

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进,实验条件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可以培养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也为研究生招生提供了优质生源。近年来,农学院的考研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逐年上升,一次就业率不断提高,近两年已达95%以上。

 

二、    坚持本科生导师制,探索各种教育模式,培育开拓型创新型人才

 

为了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办一流学院,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院于2001年开始实行本科全程导师制(全校最早实行)。把一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培养教育学生的模式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导师制”的实施改善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学科和专业的认识;强化了导师对学生思想素质和人格道德的培养。学院推行的导师制工作在学校2002年学生工作创新奖的评比中以最具有实施成效,最具有推广价值项目被评为2002年学校首届学生工作创新一等奖

农学院有一批求真务实、治学严谨的老教授和一批奋发进取、不断创新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把因材施教、个性教育的原则落实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志向,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接受严格的科研技能训练。学生在研究所、在实验室、在与导师的密切接触中,不仅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开拓思维和创新意识,更学到了导师的钻研精神和求是作风。实行导师制,还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浓厚了学习氛围,加强了学风建设。

前几年我们已将导师制实行的时间从原来的三年级提前到一年级,一、二年级以思想教育、选课指导为主,三年级开始以科研能力训练为主,同时安排读书报告和外文资料翻译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表达能力。农学院有正副教授130多位,各类课题480项,科研经费4500多万元,按目前的在校学生规模,雄厚的师资力量及良好的科研条件,足以担当本科生的指导工作。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促使本科教育与教师的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生教育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了解学科、早与教师接触,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学生申报大学生挑战杯和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几年来,我院学生申报的校级课题数及获奖数均列学校前茅,我们的一大批教师都作为学生科研的指导教师,与大学生一起制订方案。通过相互接触与交流,让导师在思想和学业等多方面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使其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奋发学习的自觉性,并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正确选择发展方向,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而且理应得到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为此,学院于2002年开始召开学生家长会,建立学院---家长---学生互动的制度,共同把家长的子女、我们的学生培养好。建立学院---家长---学生互动的制度,使得家长参与学院的改革,是我们建设好一个学院,培养出一流人才的有效外部因素之一。通过建立学院?家长?学生互动的制度,家长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使得想政治工作建立在对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此项工作在2003年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奖的评比中获学生工作创新一等奖。

近年来学院的教育向国际化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出国交流,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本科生党总支为营造本科生出国交流氛围进行不断的探索。团委、学生会每年组织有关学生出国交流的报告和座谈会,邀请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给学生作报告、沙龙。请曾经出国交流得学生谈出国交流的体会,谈参加外语水平考试的体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出国外语水平考试。六年来学院本科生出国交流从无到有,人数在不断增加,到目前为止,共有学院毕业的近30位本科生在国外继续深造。2005年学院首次组织了25名同学参加的暑期赴美国加州大学Davis的学习交流团队,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此外,在学生工作的创新实践中,党总支非常注重学生思政网络的建设,创办了“碧水青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较好的发挥了思政网在学生培养、教育中的作用,架起了学院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2004年“碧水青禾”网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被评为学校学生工作优秀网站。

 

三、    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政策落实,共同培育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我院的本科教育做到了四个“一”。一是本科教育一把手负责制。学院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工作,把教书育人工作作为学院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学院建立之初,为推动本科教育改革,成立了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的本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分管副院长担任组长的本科生教学指导委员会,使学院的教书与育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学院领导班子多次在院党政联席会议上,把教风学风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导师制、毕业生就业、学生思想教育等工作作为主要议题,认真研究讨论,制定目标、规划。同时明确规定,学院本科生教学由分管院长全权负责,系里由系主任一把手全权负责。

    二是本科教育一票否决制。本科教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设一流学院的根本保证。学院规定教授、副教授必须上本科生的课,规定凡是在本科教育中,学生评价教师的成绩没有达到优良的教师,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在岗位聘任中下浮一级聘任。同时规定连续两次学生评价教师成绩最低的停止本科教育任务。做到了在本科教育中教师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一票否决制。例:在2002年岗位聘任中我院有一位教师按照业绩,根据聘任条件可以聘8级岗,但是他在学生评价教师的成绩只有合格,最后只能聘7级;另一位教师同样原因下浮一级聘3级。

   三是本科教育全院一盘棋。学院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的培养来开展,建立了以育人为中心的,全院教师积极参与重视本科教育的局面已经形成。在2001年学院在浙江大学首先实行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建立了以学院党政领导重视参与本科教育,全院教师积极行动,全院各级组织、群众团体积极工作的本科教育良好氛围。为了统领全院的本科教育,学院在每次聘岗中,降低科研、研究生教育的比例,把本科教育的比例提高到学校规定的2倍,同时对从事本科教育工作的班主任、暑期社会实践的带队教师给予业绩点。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全院形成人人关心重视本科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是本科教育出台了一整套规章与制度。为使得本科教育的各项工作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几年来,学院围绕教学工作条例、教学工作规范、提高教学质量与监控、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等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细则》、《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班主任工作条例》、《考核办法》及《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新生班主任工作条例》、《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免试研究生推荐办法》、《基层党组织目标管理责任制》、《新生班主任工作条例》等制度,并规定发展党员必须有班主任、导师的推荐意见等等。

学院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教书育人工作,把教书育人工作作为学院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学院建立之初,就成立了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别由学院院长、院党委书记担任组长,使学院的教书与育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学院领导班子多次在院党政联席会议上,都把教风学风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导师制、毕业生就业、学生思想教育等工作作为主要议题,认真研究讨论,制定目标、规划。

在学院党政直接领导下,我们不仅有一支专职思政队伍,还有一支有朝气有活力、责任心强、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兼职思政队伍,他们是本科生各班班主任和各研究所的研究生德育导师。班主任和德育导师工作是学院完成办学目标,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学院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发挥他们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认真做好班主任和研究生德育导师的选配,选拔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思想素质高,业务过硬的青年学术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和研究生德育导师。近几,我们又对班主任工作的满意度进行了测评,从测评情况看满意度优秀的占90%以上。为鼓励德育导师和班主任的工作,学院每年给予0.2个业绩点补贴,对考核优秀的老师再给予业绩点奖励;同时学院在聘岗和职称评定时,对担任班主任和德育导师工作的老师给予倾斜政策,对育人工作特别优秀者,在聘岗时将给予晋升一级,有效地发挥班主任和研究生德育导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如今年学院引进人才、国外留学回国柴明良副教授、李鲜副教授等进校后就担任了班主任工作;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邬飞波教授为班主任的班级是全院考研录取率和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最高的班级;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叶恭银教授自98年来担任研究生党总支副书记、德育导师,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潜心教学科研,热忱教书育人,在出色完成繁重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认真负责、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研究生德育工作和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被评为浙江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德育导师和浙江省优秀党员。几年来本科生党总支先后选派2位思政线的老师到中央行政学院学习,共有18位班主任获得校优秀班主任,35位班主任获得奖教金,10位导师获校优秀导师。2004年由班主任王岳飞老师主持的“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教育课题成果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

我们积极探索思政工作新途径,引导、培养学生一流意识。为创建一流学院,实现学院提出的本科生“532 (即毕业生50%考上研究生、30%出国或到外资企业、20%到社会上就业)的就业目标,学院一直积极地探索思政工作新路子,着力培养学生的一流意识。本学年,学院组织开展了“教授系列论坛报告会”,让德高望重的院士、教授走上讲坛,针对学科的发展前景,迎接生物技术挑战所应具备的个人素质、青年学生成才等话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引导大学生及早确立奋斗目标,树立一流的意识。我们还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每年暑假,一大批教授放弃休息,冒着酷暑,与大学生一起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科技活动,使大学生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更真切地感受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同时也使教师在课堂之外发挥了教书育人的作用,如农学院副院长曹家树教授,今年在景宁革命老区与学生同吃同住,翻山越岭,带领学生进行农业科技咨询服务,深受学生好评。

 

四、工会积极参与教书育人工作

 

学院工会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发挥工会服务和维护职能,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师,倾听并反映广大教职工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呼声,积极开展爱校、兴校活动,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形成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农学院组建七年来,教职工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氛围浓厚,一批优秀教师受到国家、省和

学校的表彰,朱军教授被国家教育工会授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胡萃教授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周雪平教授荣获第六届“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 荣誉称号,邬飞波教授先后被评为省教育工会“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工作者”、“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21世纪是一个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未来的高等教育将更加基础化、综合化、社会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将构建以终身教育为信念的教育价值观,以学会知识、做事、合作和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整合为特点的教育内容观,以注重学生创造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方法观。”这就给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育人的特色目标不够明确,育人的理念跟不上社会发展,育人的手段、方法陈旧,不能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各种考核对教学、科研进行评估较多,如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评聘中往往偏重业务水平,而对教书育人没有硬指标要求,忽视教师对学生思想锻塑、心灵陶冶所担负的责任,很易导致一些专业课教师只注意专业技能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当前抓教书育人工作的措施和力度还不够,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偏少,导致对育人工作的弱化。

 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转变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要完善政策,从制度上保障教书育人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要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政治责任心,用自己出色的工作和模范行为去带领和团结广大教师一起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也不断地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我们应适时调整农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适应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面向未来的科学家、企业家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