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健康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5-02-23浏览次数:517

 

营养是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身体所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世界卫生组织近年对影响人类健康的众多因素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为15%,而膳食营养因素的影响仅次于遗传因素,为13%,远远高于医疗因素(8%)。此外,营养过剩或不平衡还被证明与多种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病有关。国际权威专家认为,1/3的癌症的发生与膳食有关;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与膳食营养的关系更加密切;青少年时期过量饱食还是大脑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营养学家的调查表明,30%~40%的老年性痴呆病人,年轻时食量都偏大。目前营养过剩的问题比营养不良更严重。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因营养过剩而死亡的人数首次超过了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

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非常重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和“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基本饮食观点的影响下,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与发展,从大量生活实践中发展和创造了“医食同源,药是同用”和“寓医于食”的营养理论。然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发展极端不平衡,食物消费和饮食模式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吃什么”和“怎么吃”一直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未能很好解决的社会问题。

2002年由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我国至今仍有4000多万人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而居民城市居民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贫困农村居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和低体重率分别高达29.3%和14.4%;此外,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也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没有饥饿感,被称为“潜在饥饿”,常常不易被人们及时发现,因此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此外,调查结果还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体力活动少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而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王健教授分析认为,以上饮食营养问题的长期存在具有非常复杂的文化历史原因,其中,饮食观念陈旧、缺乏科学营养知识和必要的社会支持的作用尤为突出。一方面,我们才从“吃饱求生存”发展到懂得“吃好求健康”,相当多的人至今仍然自觉和不自觉地以求温饱阶段形成的饮食观念指导其饮食行为,认为能够吃就是好,吃得多没有什么不好的,喜欢吃的就多吃点,请客不吃白不吃,吃山珍海味有地位,吃生猛海鲜有面子,吃满汉全席有派头,吃西餐大点有品味,结果造成今天这种“文明人痛快地吞进了“文明病”,以牙齿为自己掘墓”的境地。另一方面,还有许多人,特别是那些接受过良好现代科学知识教育的人,虽然他们具有科学饮食与营养的知识,懂得不良饮食的结果和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但是却不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时常为自己的这种行为寻求辩解和旁证,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直至吃出了毛病,吃出了问题,才开始检点自己的饮食。王教授认为,良好的营养饮食行为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努力修炼”方能见效。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娃娃抓起”就是医治这种不良饮食习惯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