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我院“一院一品”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医院文化多元化,提高职工文化建设参与度,扩大文化影响力。12月2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工会、行政一支部、研究生支部、团委、宣传中心在医院1号楼5楼学术报告厅组织放映教育主题电影《攀登者》。100余名师生员工结束了一日的繁忙工作和学习,放松心情,共同观影。院工会还特别准备了精美可口的小点心,让大家在观影的同时感受到妇院大家庭的温暖和贴心。
从此次教育电影放映开始,还特别加入了“妇院影评人”评选活动,影片放映前,观影人员可通过扫码进入当月影评人评选微信群,发表对影片的感悟,观影结束后由活动主办部门相关人员评选出10名“妇院影评人”,将获得精美纪念品一份;所有参与评选活动的人员均可获得纪念品一份。一段段精彩的影评,一句句感人的言语,职工们在影评群内相互分享交流,使从电影中得到的精神力量得以提升,在滋养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收获到了电影世界带来的美好。
1923年,《纽约时报》问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他回答说:“因为山在那里。”留下这句传世名言的马洛里,最终没能征服世界第一峰,1924年,他在珠峰的冰天雪地中彻底失联。20世纪50年代,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成功登顶珠峰。但在中国境内的北坡,始终无人从这里登上世界之巅,包括马洛里在内的英国人数次在北坡折戟,以至于他们得出结论,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个不可能在1960年5月25号凌晨4点20分被中国人打破了。王富洲、贡布、屈银华,艰难地将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可惜的是,这珍贵的历史性时刻,却没法被记录下来。而在国际上,证明成功登顶是需要拿出360°环绕影像资料的,所以这次艰难的、用许多人的生命换来的登顶,并没有得到国际上认可。但是,中国人并没有被打败。1975年,中国再次组织登顶珠峰。这次,中国人不仅又一次证明了自己可以登上珠峰,还用更加专业的设备,成功给珠峰量了新身高――海拔8848.13米。与此同时, 珠峰“第二台阶”,挂上了一座6米长的金属梯,被称为“中国梯”。2008年,这段梯子被收进拉萨的珠峰登山博物馆。
人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这是站在人与自然的角度来看,而对于中国登山队来说,它不仅代表着人类极限的突破,也具有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崇高意义。这次登顶成功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女性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找到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留下的证据,“中国人最早从北坡征服珠穆朗玛峰”得到世界公认; 首次以渤海为海拔零度确立珠峰高度;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国经济状况、综合国力远远无法与今天相比,甚至登山队员们补充热量的巧克力都需从国外进口,在装备、后勤、组织等方面,均有不足之处。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次登顶成功堪称是一个奇迹。正因如此,它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地标,曾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人为什么要登山?老体委主任贺龙元帅早有回答:“中国这么大,高山这么多,山多宝多,解放的中国人民要踏上祖国的每一座高山,要给每座山峰作出结论,这是光荣的职责。”
《攀登者》讲述的是一段渐行渐远的传奇,随着“商业登山”活动风行,如今每年都有数百人登上珠峰,其中绝大多数是业余选手。这一方面表明,我们的综合国力确实有了很大提高,过去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做的事,现在普通人也能做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忘记,不论做什么,开路者总会承担最大的风险,后来者则容易得多,如果大家都等别人去冒险,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永远无法进步。
所谓强者,就是能战胜所有困难的人。我们接下来在电影中看到的人物,大多以真实的登山英雄为原型。遥望曾经岁月,我们会被前辈们大无畏的气概所震撼――他们不为一己得失而失魂落魄,他们在不断寻找更高的山峰,因为他们坚信一定可以征服它。还有什么,能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更好地概括这种精神呢?
感谢《攀登者》将这段传奇搬上银幕,留下了宝贵的集体记忆。一个民族理应牢记曾创造过的那些奇迹,因为在奇迹的背后,是人类的勇气、忠诚、热爱与奉献,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有责任将这些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我院工会将通过开展“一院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满足职工个性化、多层次、高品质的文化需求,用品牌凝聚广大职工、彰显医院文化,以文化品牌建设引领推进医院“双一流”的建设和发展。
行政一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