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回顾

倾听科学的声音――女教授沙龙之“Mr. Science”谈转基因

发布时间:2016-04-25 10:04:23浏览次数:1361

    什么是转基因?为什么人类需要转基因?转基因食品安全么?转基因育种是否违背了生物进化的自然规律?外国人吃不吃转基因食品?……
    3月20日,校工会、校女教授联谊会邀请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生科院生物技术系主任寿惠霞博士,从科学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转基因的科学原理、转基因技术与农业、转基因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问题,解答大家对转基因的疑惑。来自食品、动科、植保、环境、药学、经济、教育等学科的二十多位女教授参加了沙龙,并从各自学科的视角进行观察和补充,现场跨学科的交流给在座的师生提供了理解转基因多样的视角。在“谈转色变”的社会氛围中,静下心来一起倾听科学的声音,收获颇丰。
  
 
转基因源于自然现象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精准性和科学性
    “自然界天然存在转基因植物吗?”寿惠霞告诉大家,甘薯是比较典型的天然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在大自然中一直存在,是可以自然发生的。她详细地介绍了转基因定义、历史和方法,以及关于转基因的各种疑惑。
    “转基因植物和杂交植物获得的外源基因原本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而不是人工制造出来的,两者都是获得了外源基因,只是获得的途径不同。转基因植物的过程是白箱,而杂交植物的过程是黑箱;通过大自然杂交导致的基因转移只是一个非常漫长的一个过程;从结果来说都是一样的。”寿惠霞说,现在科学家进行的转基因研究,其实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精准性和科学性。
     寿惠霞介绍说,到2015年,已有28个国家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美国是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领头羊”,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40%,同时也是转基因食品消费大国。“在中国,只有转基因抗虫棉花和抗病番木瓜获得批准进行了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花将棉花农药用量减少70%以上,减少了农药残留,也减少了对人类和牲畜以及环境的危害。”
    
恐惧源于误传和误解
科学家有责任对公众进行科普
    寿惠霞认为,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很多是源于误传和误解。一些人认为有的转基因作物连虫都能杀死,那人吃了会安全么?寿惠霞以Bt抗虫玉米为例,向师生科学地解读了Bt蛋白杀虫的机制。他说,Bt蛋白之所以能杀死某些昆虫,是因为这些昆虫的幼虫肠道里是碱性的,能够把Bt蛋白溶解,再由蛋白酶切开并释放出特定片段。特定的片段与这些昆虫肠道里特定的受体蛋白结合,使昆虫的肠造成穿孔,从而昆虫中毒而亡。而人物的胃是强酸性的环境,更没有那种特定的受体,哺乳动物吃进胃里的bt蛋白,会像普通蛋白一样在消化道被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成为营养物质,没有毒性。
    另外,也有人直观看到美国超市很少见到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因此就认为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寿惠霞说,转基因食品标识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中国香港等采用自愿标识,这样,企业就基本不标注了。中国是唯一采用定性按目录强制标识方法的国家,也是对转基因产品标识最多的国家。实际上,美国的转基因食品远远多于中国。
  
 
转基因技术是把双刃剑
需要你我共同的理性关注
    现场来自食品、动物、植保、环境、药学等学科的郑晓冬、陈红、胡宝兰、李红叶、娄小娥、王勤等女教授,纷纷从各自学科的视角进行观察和补充。
 
 
    “都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转基因技术也不例外,利用得当就可以为人类造福,利用不得当,就会给人类带来大危害,这就像核技术一样。我们不必过于害怕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历史上没有一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由于人们的害怕而停止研究与应用的。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大胆地对转基因技术进行科学探索与科学实验,谨慎地对转基因技术进行社会推广和应用。”
 
 
   “从技术的角度而言,转基因是有益的,转基因技术可以带给当地更抗虫、抗旱的种子,带去更高效的粮食生产,但从环境学的角度来说,经过修饰的基因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健康风险。如滥用抗生素,使细菌产生抗性基因,就有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我们应该把纷纷扬扬、似是而非的社会性话题,回归到科学本身。对公众进行科普,提高民众科学素养,帮助大众树立科学的判断能力,这也是我们科学家应该做的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
 
(张鸯)
您是第 1000 位访客    

技术支持:3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