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回顾

求是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记青年教授联谊会第九次super-seminar

发布时间:2014-01-06 16:38:08浏览次数:852

  2014年1月3日,新年伊始,青年教授联谊会第九次super-seminar系列讲座首次走进公共管理学院。来自全校各个院系的近70位青年老师齐聚一堂,共同聆听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院士关于“求是精神、创新氛围”的讲座。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邹晓东、公共管理学院、校工会、人事处、宣传部和出版社等单位部门领导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青年教授联谊会会长邱利民教授主持。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郁建兴教授致以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后,本次讲座的真正“主角”张泽院士正式开讲。
 张泽院士逐本溯源,从“求是”一词的历史开篇。求是“源”揭示“求是”一词的发源,汉代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到明代的“知行合一”,再发展到今天的“求是”。 “求是”一词与浙大的紧密关系,从1897年林启建立求是书院,到西迁途中,竺可桢校长确定“求是”校训说起,到今天“求是、创新”作为浙江大学的校训,每时每刻都激励着浙大人奋发图强。
 张泽院士带领在场老师回看西方科学进步之路,犹如一条“求是路”,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白尼、塞尔维特、布鲁诺、伽利略等伟大科学家在追求“求是路”上无不付出巨大甚至于生命的代价,布鲁诺在受刑前发出的“在真理面前,我颁布也不退缩”,伽利略向教会发出的“任何权威都不能干涉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追求”,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广大追求“求是”之人。从马克思“怀疑一切”的座右铭可以看出“求是”精神的实质——质疑态度、批判创新。关于创新,张泽院士以爱因斯坦发现“光电效应”“相对论”和“布朗运动”、伦琴发现X射线为例,揭示了出求是创新与西方思想文化、科技崛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谈到“求是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张泽院士认为古代封建政治的影响下,社会不重视科技,导致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不能蔚然成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是竺可桢校长在《利害与是非》的演讲中提出的,他说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有科学的存在。浙江大学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历史,无不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浙大人;重温竺可桢老校长对学校老师提出的要求,无不引起在场老师的深思。
 张泽院士分享的“求是”精神感悟,激起了众多在场聆听者的思绪,多位老师纷纷加入到关于“求是创新”这一话题的讨论中去,发表对于这一话题的看法。
 最后,邹晓东常务副书记在讲话中表示,张院士“求是精神”的讲座给人带来无限的启发和思考,意义非常。同时,在高等教育竞争白热化的今天,青年教师承担的责任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希望青年教授联谊会积极参与到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中去,在学校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次super-seminar活动得到了公共管理学院和出版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您是第 1000 位访客    

技术支持:3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