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回顾

以师生为根本 以质量为核心 共筑美丽浙大梦――教代会代表校情通报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2-12-25 02:00:39浏览次数:837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这短短的11个字不断被人提及,这是目标,是期望,更是责任。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把“中国梦”的内涵落实到了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对于浙江大学的广大师生来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就是我们的梦想。
  十八大已经为未来描画了美好的蓝图。但是,要把蓝图化作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我们每位师生员工都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劲头,干好“自己的那一份”,美丽的“浙大梦”才能早日成真。

    如何实现“浙大梦”?唯有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烈气氛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11月30日下午,浙江大学教代会代表校情通报会在紫金港校区举行。来自各院系的校教代会代表、青年教授联谊会代表和女教授联谊会代表共40余人听取了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有关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通报。校党委副书记、校工会主席邹晓东主持会议并讲话。
  在题为《大学、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汇报中,来茂德重点介绍了浙江大学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本科教学改革特色、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亮点、招生、就业情况等,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未来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目标等。与会代表们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快速做着笔记,生怕漏过了一个细节,有些代表不时地点头称道,他们说这次汇报信息量大,内涵丰富。会场上每一个人既是聆听者,也是讲述者,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真诚坦率地提出了一些问题和疑虑,现场充满了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
  邹晓东对本次教代会代表校情通报会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教代会代表校情通报会是浙江大学落实教代会职权、推进学校民主建设的一种工作制度,教代会代表校情通报会制度、教代会提案工作制度、教代会代表巡视制度等,已成为浙江大学教代会闭会期间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途经,也是教代会推进学校民主建设的主要平台。当前全校上下都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立足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落实提高办学质量的各项任务。
  从现场不断传递的话筒里,我们看到了民主,开放;从他们一丝不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求真,务实。共筑美丽浙大梦,我们坚定而豪迈。

    本科生教育 既宽专交又精深通
    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3000多万人的在学总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然而,中国高校也普遍在质量、特色和创新上面临着困难,比如,少数教授不教,部分学生学习过于功利,学校与社会存在一定程度脱节等,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为此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浙江大学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正是要通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来培养卓越人才。浙大的本科生教育强调四化,即自主化、研究化、高效化和国际化。如何实现四化,合理有效的制度和机制非常重要。近年来,学校本着求是创新的精神,推出了一项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
  2008年,浙大正式建立本科生院,探索构建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本科生院下设求是学院,专门负责大类招生后,一年级新生及专业确认前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如果给这个教育教学模式画张示意图,就是“一横多纵”,可以说这是浙大特有的教育模式。据校情通报,2012年,本科生专业确认成功率达到98.73%。
  在浙大还有一类特殊课程被称为是“老虎课程”,这就是通识核心课程。目前学校已在人文与艺术类、社会科学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与技术类开设了30门通识核心课程。
  另外,学校还大力拓展“第二课堂”建设,鼓励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注重团队合作,锻炼沟通交流能力。学分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改革措施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有了选课程、选教师、选进度的充分自由,能够更加高效率地学习,综合素质有所提升。
  在未来发展中,学校将通过重构基层教学组织、全力提高课程质量、建立多个服务中心和移动学习环境建设等来加强本科生教育教学。同时,求是学院管理体制将会在减少参与学生工作的层次、班主任一职向年轻教师开放、让部分优秀研究生参与学生管理方面进行部分调整。教授如何更好地参与本科生教育教学环节并且发挥重要作用,也会是调整改革的重点方向。
  【代表献言】机械工程学系老师唐任仲认为,学校许多理念十分先进,但在操作层面存在问题,如求是学院与专业学院的衔接问题。希望以后在学生选课方面能有更加规范的措施,在确认专业的时候,要考察学生选课的情况。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屠幼英老师提出上好一门课要有三心:爱心、耐心和热心。一个好的老师要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爱心,耐心地做好每一次备课,热心解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一名教师光有上课技能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以人为本的情怀,希望学校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培养。同时她认为,学校设立教学督导组很有必要,督导组老师不应该只是反映问题,还应该帮助老师改进。

    研究生教育 稳定规模提高质量
    研究生教育对一所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在激励政策、科学规范、公共平台和制度保障上下功夫。为此,学校构建并实施了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以创新潜质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机制和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上,推出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优化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上,着重核心课程和示范课程的建设;在营造国际化氛围上,资助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赴一流大学联合培养、吸引留学生攻读博士学位、国外知名专家来讲课。
  2012年9月22日,浙江大学第六期“求是导师学校”在玉泉校区举办,来自中美五所高校的专家聚焦学术诚信及推广全球科学界的学术道德等热点话题,为在场听众奉献了一场有关科学核心价值及道德责任方面的教育盛宴。听众中不仅有研究生新生代表,还有不少他们的老师―――我校新增博士生导师。导师也要听课也要再培训,这就是浙江大学的又一创新。
  学校于2007年推出的“求是导师学校”是专门为研究生导师提供培训交流、观摩和互动的平台,任课老师是浙大及国内外权威的教育管理专家。学校通过兼具“权威性、学术性、实用性”的讲座及研讨,关注导师专业学术能力之外的学识水平的提高,帮助老师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胜任导师职责,赢得学生尊重和社会肯定,真正做到“学好为师,德高是范”。
  据校情通报,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理清奖学金等各类资助,强化博士生中期考核,落实淘汰机制,同时全力提高课程质量,优化研究生总体结构,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
    【代表献言】生命科学学院黄爱军老师说,助教对学生和老师都很有帮助,特别对研究生来说,助教经历对他们的学术水平提高大有裨益,希望能增加研究生参与助教工作的比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吴勇军老师认为,现在学校提高了研究生的待遇,部分博士生每月的收入能够达到4000元,导致此前系里对学生发表优质论文的奖励效果有所下降。他认为,导师应该可以根据学生的业绩进行浮动奖励,这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教学文化 制度保障政策激励
    如果说一流的人才来自于一流的教学,那么一流的教学首先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学文化。就像校党委书记金德水说的那样,“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提高其教学教育质量,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流大学的创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流的教学文化,离不开大学教师的核心作用。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的,自觉将国家需求、社会期望与尊重教育规律结合起来,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传承和发展“求是创新”精神。
  很难想象,在一所一流大学,教授可以不上课特别是不给本科生上课,但这样的情况在我国高校却并不少见,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教育部曾专门出台了一项意见,规定“不给本科生上课不得当教授”,高校每年要向教育部递交各教授本科教学工作量,今后可能会对没有达到要求的教授“开刀”。为了改变“教授不教”、“教授少授”的现状,浙江大学实施了一系列制度,规定教师基本教学工作量,考核教师的教改投入和教学质量。比如,2010年的《浙江大学加强高水平教育教学工作办法》规定,“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差、考核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在职称晋升时实行一票否决制”。这些政策制度都极大地鼓舞了学校教师特别是高水平人才回归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陆续推出了求是特聘岗、优质教学奖、心平奖教金、教学型教授等各种荣誉奖,鼓励教学投入多、效果好的老师。“这样的举措透露出一个讯息,学校鼓励老师投入更多精力到人才培养,真正投入教学的老师会受到更多重视和尊重”,教师们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春,学校新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教学学术讲座、午餐沙龙、示范观摩学习等形式指导老师更好地教学。无论是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兵”还是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新的养分。有老师说,在这里可以学到如何调动上课的积极性、如何处理上课时的情绪变化、如何出题目去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等这些最实际的知识。
  未来学校将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基础上,建设语言中心、写作与交流能力培训中心和英文论文服务中心,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好更富实效的帮助。
    【代表献言】生工与食品学院老师刘东红认为,学校要想改变部分教师轻教学重科研的现状,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同时,现在的师资队伍配备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教辅人员和实验系列人员严重不足,导致老师不光要上课,还要组织实验,做很多辅助性工作。如果未来能多增加些辅助性人员,就能让老师们更加集中精力地提高教学质量。
  航空航天学院的叶敏老师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学校虽然推出了很多评奖评优的措施,但总体感觉比例很小,很多老师觉得这些奖项和他们没有关系,这些措施的效果还有待商讨。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郁建栋老师认为,学生到课率不高,还得多从教师身上查找原因,要促进教师端正态度,提高上课水平,对于教学质量较差的教师,教务处等相关部门要出面提醒。
  经济学院李建琴老师认为,学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收益,以激励更多的教师认真投入教学工作,比如在教师评职称的时候,设立单独的教学工作考核指标,这样就能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工作。
  部分老师提出,学校要在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教育上多进行一些思考,比如可以倡导学生运动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一些师生自由交流的场所,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与生命有关的技能学习,多安排一些电影赏析等文化活动。

    招生与就业 新招频出加强部署
    浙大校长杨卫曾强调,招生、本科教学和就业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这三者组成的教育和教学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据校情通报,近年来,学校在招生方面,新招频出,通过免试保送生、自主招生、竺可桢学院、西迁之路计划、“启真班”计划等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浙江大学,生源状况稳居全国高校前十位。2012年,学校本科生录取名次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个别省有所突破,特别是文科的高分段学生增长比较明显。
  就业方面,学校按教育部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四化”要求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通过培训、实训、课程、讲座、基地、调研、测评、报道、咨询等九大环节来进行就业指导与调研反馈,引导毕业生积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发挥才能。这些新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近年来,本科生海内外深造率逐年上升,到军工及重要央企的人数明显增加。
  在今后的招生和就业工作中,学校将通过减少招生计划、加强宣传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名次;着重提高就业层次,进一步做好信息服务和前瞻部署工作,加强国防军工就业和免试研究生推荐工作,稳步推进西部和基层就业。
    【代表献言】光电信息工程学系郑晓东老师认为,学校要加强学生毕业就业的战略布局,引导学生去军工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工作。但同时学生成长成才的多样性日益显著,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从单一走向多元。
  物理系王淼老师说,学校很多教师对于招生工作都充满热情,但自从高考时间从7月改到6月之后,很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这段时间刚好与学校期末考试时间冲突了。学校相关部门是否能在这方面制定一些措施,让更多富有经验并且热爱招生工作的教师能投入一线招生工作。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王慧老师认为,我校在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但这些本应作为宣传亮点的内容,却在招生时缺乏数据支撑,可信度打了折扣。希望学校在招生政策上面再进一步完善。

    国际化教育 营造环境拓展交流
    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设计师章骏是浙大校友,在校生设计的“阳光的味道”洗衣机获得伊莱克斯全球银奖,近年来学生获国际重要设计奖项37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前人均拥有专利4项……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学校的国际化教育氛围。
  近年来,学校全方位推进学科、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积极主动参加和发起国际著名高校联合组织,融入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活动圈中,与一批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构建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在国际高等教育和学术科研领域提升了知名度,增强了影响力。
  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起,与新加坡教育部合作,共同建设新加坡第四所公立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就是在此期间取得的一项突破性成果。
  经过9个月的磋商,2010年8月26日,浙江大学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正式签署校际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两校今后六年在教学、科研、学生交流、设计竞赛和学术交流方面将展开全方位的合作。根据协议,浙大将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开设多门课程,由我校高水平教师进行英文教学。此外双方还将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起,开展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竞赛,为学生及学系提供交流创意的平台。同时双方均将互派学生进行互访交流。
  据校情通报,在学生国际化教育与培养方面,学校通过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模式、与国际一流大学联合培养和拓展学生国际交流等方式努力营造国际化交流环境。学生出国出境交流人数从2004年的201人上升到2009年的2025人,研究生赴海外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资助金额从2002年的不足7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270多万元,2010年度,我校博士研究生海外交流率为40%。
  在主动“走出去”的同时,学校也不忘了更好地“引进来”。据校情通报,2009年,我校留学生总人数达到3600人,其中在我校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有1502人,均比五年前有大幅度增长。
  从目前看,我校送到国际一流大学进修、学习和交流的师生数占总数的比例偏低,校园环境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因此,未来要加快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国际化进程,建立比较完整的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落实博士生联合培养模式,加大国际化师资引进力度,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国际化教育环境。
    【代表献言】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韦路老师认为,近年来学校国际化水平虽然已经有了明显进步,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全英文课程较少,希望学校能出台一些措施鼓励教师开设英文课程。
  医学部邵吉民老师认为,现在学校留学生的层次还不是很高,许多外教只是短时间地来校授课,学校还要进一步出台一些制度吸引一流外教和留学生。
  管理学院汪蕾老师提出了很多老师的一个困惑,有的留学生听课能力较弱,有时候不能很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老师应该怎么办?究竟什么样的培养方式才是对留学生教育最有效的?同时,很多学生反映,上了全英文课程,英语提高了,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却掌握得并不好,英文课程的形式是有了,但内涵还有待于提高。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广大师生来一起思考解决。
  虽然早就超出了会议预期时间,但现场的气氛依然是那样热烈、坦诚,老师们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部分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了当场回应,出席会议的校领导还与部分老师约定会后单独交流。对于其他意见和建议,包括还来不及发言的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校工会也将进一步整理和汇总。今后,校情通报会将根据不同主题定期召开。
  邹晓东强调,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希望有关部门将会议情况向全体教代会代表进行通报,通过代表动员更多教师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工作中去。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校工会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校情通报会。
  就在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台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其中特别提到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从这次教代会代表校情通报会,我们看到了学校改进工作作风的坚实步伐。


 

 
您是第 1000 位访客    

技术支持:3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