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回顾

青年教授联谊会百川论坛――鲍虎军:漫谈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扶持

发布时间:2011-10-24 00:00:00浏览次数:696

  “人,有人就有一切。你可以一无所有,但只要有能力的学者,这个学科就有希望。”这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鲍虎军教授在“百川论坛”中的一句话。
  “评价一个学科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是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并且活跃在相关的领域中。”鲍虎军老师谈到,“一个科研单位的领导主要的职责就是引进和培养人,尽管很难,但必须做。”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需要用心去做,尽管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不这样做一定不行。另外,最重要的是,要兑现承诺,需要采取一切措施减少干扰,保障他们在学校顺利立足、成长。”这是鲍老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于自己培养的几位青年学者,鲍老师经常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具体困难,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他们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提高待遇,明确他们的发展方向,指明其发展道路。从研究课题、申请书、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给予指导。”这是鲍老师给予其他团队领导人的一些建议。
  对于刚刚进入学校,踏上教师、科研岗位的年轻教师,鲍老师更是条分缕析地从多方面给出了不少实用性建议。“首先要完成角色转换,尽快适应为人师表、乃至为夫为妻、为父为母的角色,并且以良好的心态来消除压力。”鲍老师说,“学术生涯刚刚开始,有许多不确定性,急需站住脚;没有学生,所有的科研需要自己做,要出高质量成果,还有教学任务,以及升职称的压力,甚至经济生活压力等等。”
  继而是规划学术生涯。鲍虎军老师建议青年教师们在充分了解本领域国内外最好团队的研究状况、客观评价和定位自己的基础上,高标准制定路线图,确定好自己的近、中、远期目标。“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是前五到八年,一定要在领域内有所建树,插上自己的旗帜。”鲍老师说,“并且要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态,如政策规定、学术环境等。不同的研究所和实验室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紧密团队、松散团队、还是单干,要根据情况而慢慢确定,找好自己的落脚点。”
  关于做研究,鲍老师要求青年教师们要有“狠”劲:敢于改变方向、改变自己、挑战难题的勇气;真诚待人、勇于牺牲、广交朋友的胸怀;对研究、对教学不容置疑的激情,以及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狠劲、决心、态度、行动,这不仅是你自己的问题,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影响。通常EQ比IQ更重要。”鲍虎军老师谈到。
  落实到青年教授们可能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鲍虎军老师也详细地介绍了关于如何搭建研究平台、如何正确面对考核与竞争、如何良好参与团队协作等“实战技巧”。他指出,近年来,学术生态环境变迁、学术水平提升,青年教师们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科研模式的变化,要求青年教师们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评价标准的改革需要大家靠顶级论文和核心技术证明自己实力,围绕载体讲出大故事。鲍教授举出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管理经验,告诉青年教师们在当下的团队工作中,自身利益并不是最主要的,发展空间才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我的团队采用的松散型模式,”鲍老师介绍到,“给骨干一个发展的空间:研究方向互补,少部分重叠;拥有自己的经费,当需要联合申请大的项目,经费集中使用;每位骨干拥有自己的队伍,但必要的时候统一调配;成果在合作成员间共享,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
  最受青年教师们欢迎的,还当数鲍虎军老师无比详细的“关于项目申请的若干点建议”。他甚至细化到NSF、973、863等各种项目申请书分别的撰写步骤和注意事项,并指出项目申请的内涵应该是“研究兴趣的所在、研究实力的展现、思考酝酿的结果、新颖清晰的描述、处理正确的纵横关系”。
  鲍虎军老师送给所有青年教师四个词作为寄语:站住脚,迈开步,使劲跑,活得好!(覃亚琦)
 
您是第 1000 位访客    

技术支持:3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