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外科监护室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在浙江省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四届五次会议暨表彰大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外科监护室获得“浙江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外科监护室成立于2001年4月,成立之初该科只有8张小儿外科监护床,4名医生和12名护士,全是女职工,是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集体。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外科监护领域不断拓展,尤其在外科重症病儿的抢救方面善于总结勇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外科手术的成功以及病人的康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该科发展迅速,外科小儿监护病床增加到17张;年收治危重儿童从641例增加到1360例;每年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儿体外循环手术从建科之初的400例增至700例,手术成功率从98.5%上升为99.3%,外科监护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儿院外科监护室成立之初,定位收治外科手术期的危重疑难病人。床位定编8张。当时科室的医护人员非常紧缺,医生中只有一位副主任医师,其余三位都是低年资的住院医生;护士中只有护士长是主管护师,其余都是年轻的护士。当时年龄最大的是谈林华主任,33岁,最小的是刚从护校毕业的中专生,只有18岁。而她们需要面对的病人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大手术的病儿。这些病人的手术需要建立体外循环,让心脏停止跳动,打开心脏,在心内直视下行心脏畸形矫正后,再让心脏重新跳动起来。这些病人病情非常危重,而且病情变化又非常快,稍不留神,病人即会有死亡的危险。要使这些孩子度过手术难关工作难度之大、责任之重是可想而知的。无论白天黑夜,她们每时每刻都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科主任、护士长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她们以身作则,经常加班加点,紧紧团结全科同志,高度树立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她们365天没有节假日,每天坚持查房,遇有病情变化,电话随叫随到,只要病人需要,白天晚上连轴转,深夜抢救病人,一直坚持到病人度过最艰险的时期才能休息。
如2006年5月27日,该科收治了一位被石灰烧伤的民工子女??文文,全身烧伤面积达80%,患儿入院时全身肌肤血肉模糊,呼吸极度困难,血压极不稳定,处于休克状态,随时都有窒息死亡的可能。生命危在旦夕,抢救刻不容缓。正逢双休日的主任、护士长闻讯立马赶到病房组建抢救小组投入抢救。外科监护室和麻醉科医护人员紧急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开放静脉通路、抗休克扩容、人工呼吸机支持呼吸等抢救措施;烧伤科医生处理伤口、消毒、清创、包扎;眼科医生采取保护角膜措施等等。大家忙得汗流浃背,却顾不上擦一把,下班的时间早过了大家却仍监守在患儿身边。医护人员甚至忘了吃饭。一切的一切为的是挽救患儿的生命,争分夺秒要把患儿从死亡线上夺回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医院和该科室各级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50个日日夜夜的监护救治和悉心照料,患儿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生命终于发生了奇迹,患儿重新获得了新生。
又如3岁多的小患者昊昊患了严重的门脉高压症,可随时突发大出血而危及生命。医务人员积极救治这个可爱的孩子,曾先后三次为他做手术。因为他的基础疾病非常严重,手术后恢复不佳,住院已经整整五个月了。长时间的消耗,孩子的体质已经极为虚弱,且已发生多个重要脏器的功能衰竭,治疗难度非常大,送入外科监护室抢救治疗。外科监护室的所有医护人员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本着一切为了病人的宗旨,大家群策群力,献计献策,制定了细致完善的治疗计划。在严密的监护下,一步一步加以落实实施,并根据治疗的效果随时调整,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小昊昊的病情逐渐稳定了,有好转迹象了,重要脏器的功能也逐渐好转了,孩子和家长的脸上终于有了久违了的笑容,经过该科广大医护人员34个日日夜夜的监护和救治,孩子终于康复了,顺利地回到了亲人的身边。出院时,昊昊的家长对外科监护室同志的精心救治感激涕零,送来了大红锦旗以表谢意。看到生命的奇迹一次次地在外科监护室发生。大家的心里乐滋滋的,每一分付出都体现了拯救生命的巨大社会价值,充分感受到做奉献的快乐。
还有一位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1岁患儿,出生即全身皮肤发紫,严重缺氧。无情的家长抛弃了他,成为了一个孤儿。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向这个不幸的孩子伸出了援助的双手,成功地为他施行了心脏矫形手术。但这个孩子手术后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低心排量综合征、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感染、败血症等。孩子无声地挣扎在死亡线的边缘,病情极度危重被送到外科监护室救治。面对又一次挑战生命的极限,外科监护室的医护人员铁下一条心,想尽一切办法,挽救这个不幸的孩子的生命。每天24小时腹膜透析,随时随地地调整患儿极度混乱的内环境,抗休克、抗感染、对心肺肝肾等脏器积极的功能支持等等。心的感召和高超的医术使孩子有了一线生存的希望,心功能逐渐稳定了;尿液逐渐增多了;高烧开始消退了;疾病似乎有了转机,但又因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仍威胁着孩子的生命。在该科全体医护人员的悉心救治和精心护理下,经过46个日日夜夜,孩子终于恢复了健康。会吃、会哭、会笑、会玩,又挽回了一个幼小的生灵。每当脆弱的小生命通过她们的努力起死回生时,给许多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幸福和欢笑。
在外科监护室在科主任谈林华、护士长诸纪华的带领下,全科人员精诚团结、奋发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她们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她们精湛的技术、良好的医德被患儿家长广为传颂,人们称之为“白衣天使”。
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学科发展,积极开展学科研究
外科监护室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科室全体成员时刻牢记:“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才能尽心尽责地为病人服务,才对得起‘医生、护士’的称呼。”外科监护室自开科以来,就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抓紧三基三严的训练。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组织下,全科人员自觉学习业务知识,医疗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现已成为一支业务精良,技术高超,训练有素的医疗队伍。科室现有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生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名,硕士学位9名。护理队伍精干专业,有主管护师5名,护师10名,护士17名,其中具有本科学历5名;本科在读10名;大专13名;大专在读4名。
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科室良好的学术风气。他们一方面刻苦钻研医疗技术;另一方面还积极开展医疗领域的科学研究。总结临床经验,撰写科研论文。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已获得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等科研课题数项。科研成果经总结已发表在国外具有高影响力的SCI杂志论文3篇;在中华一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1篇,二级杂志上发表10余篇。一系列科研成果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主编和制作人民卫生出版社视听教材《小儿心肺复苏术》。并参与和完成编写了《小儿诊疗常规》、《小儿实用护理学》等。
外科监护室还担任着教学任务,与国外、国内多家医院保持技术交流。同时承担国内和医院外科监护人才的教学培养,为全国多家医院输送外科监护的医疗与护理专业人才。
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为创建一流大学做贡献
外科监护室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最年轻的科室,它是医院平均年龄最小的科室之一;也是女职工最多的科室之一。科室现有党员12名,在各项医疗救护工作中党员处处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集体荣誉感是推动科室不断前进动力,集体荣誉感也是科室强大凝聚力,科室工作再忙,压力再大,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医院开展的各项活动,她们都积极参与。无论是体育健身活动,还是文艺活动;无论是行政布置的任务,还是公益性的爱心活动,只要科主任和护士长布置的,全科职工没有二话,即使是休息也会赶来为集体增光。她们既是医疗战线的佼佼者,也是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新时代女性,医院组织的文艺会演、游泳比赛、登山比赛等等,都得过第一。她们是一个充满朝气的集体,她们都在为构建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她们深信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它不应是外科监护室骄傲的资本,而是激励自己永远向前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她们将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再接再厉以早日实现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儿童医院的目标,贡献自己的一切。
(儿院工会)
2007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