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胡锦涛、温家宝同志最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同时根据浙江大学中长期发展的总体目标:从现在起到2017年建校120周年前后,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拥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各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学科综合实力稳定居于国内大学前列,办学特色鲜明,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充分发挥创新源、思想库和人才泵的作用,建设成为我国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高科技辐射和高技术产业化,高层次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制度创新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开放战略,经过10-15年的奋斗,在主要可比性指标上整体进入世界前100名,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从而把浙江大学基本建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结合邵逸夫医院的发展目标:建设技术一流、设备一流、服务一流和管理一流的具有国内示范水准的研究型、创新型现代化综合性国际化医院。制订本战略计划。
一、 邵逸夫医院科教现状:
自1994年5月开院至今不足12年,医院占地面积100亩,核定床位数800张,员工总数1427人。(医生400人,其中Attending121人,医技198人,护理578人)。具有正高职称59人(教授12人),其中博导14人,硕导49人,具有副高职称149人(副教授4人)。1999年成立临床医学三系,有32个临床科室,11个教研室,共培养博士 25名,硕士223名,在校博士61名,在校硕士 215 名,在系学生总人数409 名。一个浙江大学邵逸夫临床医学研究所,5个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动物实验室、胃肠病实验室、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临床药理实验室)。国家II期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呼吸、消化、肿内、神内、放射、心血管六个专科基地)。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分会3个主任委员单位。主办2本杂志:心电学杂志、全科医学教学与临床杂志,均列入浙江大学及浙江省卫生厅职称晋升二级期刊。省医学重点学科及中医药重点扶持学科:消化内科、全科医学、ENT、肾内科、血液科、放射科、呼吸内科。医院重点学科及扶持学科:肿瘤科、普外科、心内科、消化科、放射科、骨科、皮肤科。成立院级中心有:生物医学治疗中心、微创医学研究中心、健康促进中心、下腰痛诊治中心、帕金森病中心、生殖医学中心。生殖医学中心2005年已通过卫生部专家评审,成为除妇产科医院外省内唯一一家有资质的一个中心。建立组织库(标本2552例)和细胞库(细胞株200例)。生物医学治疗中心已扩建面积约1500m2,实行PI制。建立技能培训中心。
临床医学三系成立于1999年,目前共有11个教研室。于2002年9月在99级开始进行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教改,率先在国内开展PBL教学,并在省内率先开展全科医学临床教学,2005年医学院对三个系内外教研室工作进行评估,医学三系内科教研室获第一名,外科教研室第三名。获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获浙江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二项,浙江大学优秀多媒体课件一、二等奖各一项。获浙江大学本科与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浙江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等奖各一项。浙江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一项。
由于邵逸夫医院建设历史短,积淀少,底子薄;重医疗,轻科研教学。缺乏竞争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争大项目,拿大奖的能力弱,科研经费总量同浙一、浙二相比差距很大,缺乏科研型或复合型人才,学科交叉意识不强,研究方向不明确,“被动”研究现象严重,重基础研究,轻临床研究,教学资源贫乏,床位数不足,病种不够丰富,教师队伍薄弱,教学经验相对缺乏。
二、科教发展的目标:
争取用15年的时间(至2020)年将邵逸夫医院建设成为一所与国际接轨的具有国内示范水准的研究型、创新型现代化综合性的教学医院;总体实力,学科分布、各项科教指标稳居国内一流水平,其中有1-2个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综合指标进入国际上医学院附属医院前100名,为浙江大学成为国际一流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十一五教学发展规划:一、 邵逸夫医院科教现状:
自1994年5月开院至今不足12年,医院占地面积100亩,核定床位数800张,员工总数1427人。(医生400人,其中Attending121人,医技198人,护理578人)。具有正高职称59人(教授12人),其中博导14人,硕导49人,具有副高职称149人(副教授4人)。1999年成立临床医学三系,有32个临床科室,11个教研室,共培养博士 25名,硕士223名,在校博士61名,在校硕士 215 名,在系学生总人数409 名。一个浙江大学邵逸夫临床医学研究所,5个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动物实验室、胃肠病实验室、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临床药理实验室)。国家II期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呼吸、消化、肿内、神内、放射、心血管六个专科基地)。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分会3个主任委员单位。主办2本杂志:心电学杂志、全科医学教学与临床杂志,均列入浙江大学及浙江省卫生厅职称晋升二级期刊。省医学重点学科及中医药重点扶持学科:消化内科、全科医学、ENT、肾内科、血液科、放射科、呼吸内科。医院重点学科及扶持学科:肿瘤科、普外科、心内科、消化科、放射科、骨科、皮肤科。成立院级中心有:生物医学治疗中心、微创医学研究中心、健康促进中心、下腰痛诊治中心、帕金森病中心、生殖医学中心。生殖医学中心2005年已通过卫生部专家评审,成为除妇产科医院外省内唯一一家有资质的一个中心。建立组织库(标本2552例)和细胞库(细胞株200例)。生物医学治疗中心已扩建面积约1500m2,实行PI制。建立技能培训中心。
临床医学三系成立于1999年,目前共有11个教研室。于2002年9月在99级开始进行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教改,率先在国内开展PBL教学,并在省内率先开展全科医学临床教学,2005年医学院对三个系内外教研室工作进行评估,医学三系内科教研室获第一名,外科教研室第三名。获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获浙江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二项,浙江大学优秀多媒体课件一、二等奖各一项。获浙江大学本科与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浙江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等奖各一项。浙江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一项。
由于邵逸夫医院建设历史短,积淀少,底子薄;重医疗,轻科研教学。缺乏竞争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争大项目,拿大奖的能力弱,科研经费总量同浙一、浙二相比差距很大,缺乏科研型或复合型人才,学科交叉意识不强,研究方向不明确,“被动”研究现象严重,重基础研究,轻临床研究,教学资源贫乏,床位数不足,病种不够丰富,教师队伍薄弱,教学经验相对缺乏。
二、科教发展的目标:
争取用15年的时间(至2020)年将邵逸夫医院建设成为一所与国际接轨的具有国内示范水准的研究型、创新型现代化综合性的教学医院;总体实力,学科分布、各项科教指标稳居国内一流水平,其中有1-2个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综合指标进入国际上医学院附属医院前100名,为浙江大学成为国际一流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十一五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第一个五年规划,对邵逸夫医院科教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关键的五年,要求全院员工树立“创新”“一流”的意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
Ø 教学:2006-2010年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院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为建立国际化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而努力。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础方式,也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求每学期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培养性讲课和抽查性听课;100%理论课均有内容完整的教案,正、副高职称教师承担理论课学时数比例≥80%,其中正高职称教师承担比例≥30%,授课质量评分达到4.5-5分。
2.临床实习教学
≥90%的医疗查房有分析、讲解的病历查房记录,2周一次的教学查房,要有计划书,内容完整;临床技能操作项目完成率≥8.5%,100%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出科考核组织合理,记录完整,临床能力抽查优良率≥90%。
3.教学技术和方法
CAI课件建设:助学型(网络型)课件≥80%,≥30%的课程内容使用国外教材,而且用外语讲课,并在试卷中以相应比例体现。
4.教学项目及成果
申报1-2项国家或省市级教改项目,2项以上厅或局级或校级校改项目,并按计划完成实施。获1-2项国家级或省市级精品课程,2项以上厅、局级或校级精品课程。每个学年发表教学研究论文(I级以上杂志)2篇以上 ,有2-3位教师以编者的身份参与卫生部或教育部主持编写的教材。就一项以上国家或省市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卫生部CAI课件招标立项一项以上,校级CAI课件招标立项2项以上。
5.建立国际性教学平台
所有教研室建立英语教学网页,积极宣传本系的临床医学教育,每年接收≥8名国际交流学生,每年选派8名以上教学骨干出国培训,每年选派2名以上优秀学生出国交流。
6.医学院教研室工作评估:内科教研室,继续名列第一,外科教研室力争第 一、二,出色完成2007年教育部教学抽查任务。杜绝一切教学事故。全科 教学工作继续保持国内领先位置,争取获国家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 地。
7.学生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努力 培养素质、创新型人才. 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从培养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合格 建设者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扎实推进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倡导和树立“做学生知心朋友, 帮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发展谋划,促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理念,进一步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协调,消除工作盲点, 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制和导师制,建立健全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各种课堂教育、社会实践、论坛和网络教育 等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 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对国内外各种复杂现象与事物的正确认识与把握能 力。认真学习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一步做好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工作,大力开展勤工助学,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加强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在研究生中开展以“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题的创新意识、研究方 法和学术道德教育,培养诚信意识,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进一步提高研究生 的综合素质。
积极探索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抓好学生党建。继续做好学 生党员发展工作,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发展党员的 有关制度。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学生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使学生党建工作更好地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的需要。
人才队伍建设
十一五期间,将大力培养或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视野开阔,能把握学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队伍,争取培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一人,引进长江特聘教授一名;医院精英人才选拔培养,每年选拔40岁以下2-3名,每年投入12万经费支持培养,送到国外知名大学实验室进行培养。加强师资建设,加强博士后的引进与培养,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大幅度提高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
科研工作:
十一五期间,争取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项目或国家攻关项目1项,1-2项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 。鼓励横向合作项目,充分利用美国LLU的资源,争取获得国际合作项目。每年医院科研投入为总收入的5%;十一五期间获得科研总经费为:8000万元;每年以27%左右速度递增,分别为2006年800万元,2007年1100万元,2008年1500万元,2009年2000万元,2010年2600万元。争取SCI收录论文200篇,其中2006年15篇,2007年25篇,2008年40篇,2009年50篇,2010年7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每年1-2篇,争取1-2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2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生物治疗医学、眼科角膜病,微创医学,放射医学,现代化医院管理中产生),获得一批国际或国家发明专利(5项)和实用新型专利(50项))。
学科建设:
十一五期间,争取获国家及省重点实验室各1个( 肿瘤生物学治疗实验室),获卫生部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微创医学实验室),1-2个学科作为负责人获省级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