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回顾

真心实意为“三农”

发布时间:2006-05-29 00:00:00浏览次数:993

题记:我院园艺系讲师张士良,2003年4月起作为科技特派员派到仙居县湫山乡工作,因工作突出,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现将“仙居新闻网”最近刊登的文章转载如下。
 
 
真心实意为三农
(来源:仙居新闻网)
 
  “对于欠发达地区的面貌,大家都已比较了解。我觉得作为科技人员,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这些地区做些事情,为改变这些地区百姓的生存状况做些事情。能为他们工作,我觉得是幸运的,也是快乐和幸福的。”这是浙江大学驻湫山乡科技特派员张士良发自内心的一番话。
  张士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记得2003年4月,张士良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来到了湫山乡。就在第二天却发生了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当他来到一片的梨树园,看到梨树长得很高,小梨子挂满了树梢,这对他这个搞果树的人来说,觉得可以当场解决一些问题了。因为,对于现代果树来说,不能长得太高也不能结果太多,否则不仅成本增加,而且果实品质也不好。于是,他就与正在地上干活的老伯说“大爷,你这个梨树应该拉枝矮化,把小果子摘掉2/3以上,这样才能结好果,卖好价。”可老伯却说“我们这边都是这样种树的,把果子摘掉,太可惜了。”不管他怎么解释,老伯就是觉得不能接受这个果树的优生优育计划,就这样出师不利。这件事让张士良深思,做好农村工作,需要先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地的农民兄弟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又是想怎么做的?这就需要去调查、去掌握第一手材料。说到调查研究,碰到的问题还真不少。首先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有的村甚至还不通公路,要去村里只能步行,有时要走上几个小时,而且还要麻烦乡干部带路;其次,就是语言不通,要是台州本地人还好一点,可以直接与农民交流。如果不是本地的,你讲普通话,农民听不懂;而农民讲方言,你又听不懂,交流有困难,还须带上一名翻译。再者,就是生活不便,吃住在乡里或在农家,刚开始没事,时间长了就觉得比较单调,特别是喜欢热闹的同志,有时会感到寂寞,这时就需要想办法克服。
  在克服困难完成调查后,张士良就要寻找工作的突破口,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地抓重点、树典型。根据以往经验,他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找突破口:第一是利用当地已有的产业项目,通过引入新品种和新技术给予提高和完善,引导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第二是挖掘培植当地少数人在做的且有前途的项目,通过努力扶持典型,让其做好,从而以点带面,扩大范围;第三是无中生有,就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项目经费建基地搞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第四是征求所在乡镇领导的意见和建议,请教并联合有关专家或其他特派员,一起想办法、找对策;第五是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或工商资金在当地办公司,建规模基地,从而以“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带动广大农民发家致富。
  经调查,张士良发现湫山乡有着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其中有特色的是油茶、甘薯条、杨梅和竹子,而且油茶、甘薯条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都有加工企业在做,但规模都不大,产品档次有待提高,而这又不是他的特长,于是他就联系了浙大搞农产品加工的老师,请他们帮助解决其中的加工工艺及相关问题。如何让农民兄弟在较短的时间里接受并相信,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搞点示范,让农民兄弟眼见为实,让他们觉得这样做对他们是有好处的。我们不能说农民兄弟很实际、只顾眼前利益,因为他们的资金有限,经不起折腾。所以,在选择项目想带动农民时,该项目要可靠并能因地制宜。农民兄弟只要看到是好的,他们跟上来的速度是很快的,有时你想让他不跟都不行。
  说干就干,张士良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建立以循环模式建立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当地的乡政府和乡扶贫结对单位支持下,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了新公司??仙居县东方神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占地200亩的浙大东方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并在下岸水库拓展了350多亩杨梅产业基地。刚开始时,当地农民还不敢接受引进的果树、三元猪和石蛙等新品种。但是,当农民看到示范基地的三元猪比当地的猪长得好,母猪生出的小猪售价比本地的高3元一斤时,他们就愿意接受了,而且争着跟基地联系要母猪养。因为当地的农民开始收到了效益,也带动了果树等其他项目的顺利推广,如在县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指导当地采用避雨棚进行高档葡萄栽培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效益后,引起了全县上下的关注,目前,栽培面积正不断扩大。
  去年年初,在接受省市广播电台采访时,主持人问张士良“现在一些农民也都有这样的担心:科技特派员在,那就有项目,有技术,能赚钱。但是你们科技特派员走了之后,农民该怎么办?” 张士良说:“这不仅是农民兄弟担心的问题,也是我们科技特派员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一是扶持并培育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只有他们的壮大才能确保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培养一些农村骨干或技术能人,以他们为示范带动其他农民生产。”
  近两年,张士良紧紧围绕着这个思路开展工作。在建设基地和指导葡萄、油桃、梨等果树技术的同时,一方面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或合作开发,争取多途径以工补农、以商促农;另一方面就是穿针引线,把专家引入当地有基础的农业企业,使其借助人才和科技的力量更好地服务当地农业和农民。首先,引进了一家日资企业在该乡承包2000多亩国有林场,并在该乡注册成立了浙江大自然科技有限公司,计划继续承包山地,开发规模达到5000亩以上;其次,引进了曾在中粮集团绍兴酒有限公司工作的陈洪先生,合作并扩大开发原有基地,配套在果园中养殖本鸡几万只;第三,积极帮助仙居县杨梅加工的龙头企业??浙江扬眉饮品有限公司申报项目,现已成功申报项目一个,总经费30万元左右。同时,促进该公司与湫山乡的传统杨梅种植户签定合同,以保护价收购当地的地方品种杨梅加工成杨梅原汁,并联合有关领导向林业厅推荐其成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第四,就是帮助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仙居县农家食品厂引进甘薯新品种、改进薯条加工工艺,以提高当地的甘薯产业化水平,该项目也获得了科技局的经费资助,目前进展顺利。这一系列工作给当地农民兄弟带来的实惠也是实实在在的,就拿林场开发来说,在开垦荒山种植树木期间,由于交通不便,每天都请了当地100多人在山上劳动,每人每天的工资收入就是45-50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 
  作为一个省里下派的科技特派员,2年多来,张士良利用自己的才华,兢兢业业,真心实意为“三农”。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奉献自己的力量,正如他所说的:“我不是到这儿镀金的,能为山区农民做点事情,认认真真为农业产业作点贡献,这是我所快乐的,也将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您是第 1000 位访客    

技术支持:3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