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回顾

浙江大学举行“弘扬劳模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专题座谈会

发布时间:2006-05-02 00:00:00浏览次数:1284

   

“删繁求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我国清代名家郑板桥的一幅对联,电气学院汪?生院士在我校“弘扬劳模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专题座谈会上,引用了这幅对联来形象地说明创新的重要性。4月29日下午,玉泉校区灵峰山庄二楼会议室,我校劳动模范与青年学者会聚一堂,共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参加会议的有汪?生、沈之荃、杨国光、陈名辉、黄宪、郑小明、王绍民、胡萃等八位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还有40余位学校青年教授联谊会、女教授联谊会和22个学院的青年学科带头人代表。会议由王玉芝副书记主持,倪明江常务副校长代表学校向所有的劳动模范致以节日的问候,会议在与会青年学者敬仰的热烈掌声中开始。

     电气学院党委书记赵荣祥教授首先介绍我校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的“双水内冷”发电机组的研究背景、历史意义、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与会者共同缅怀了今年四月刚刚去世的全国劳动模范郑光华教授以及团队其他科学家们对“双水内冷”发电机组研究工作所作的贡献。“双水内冷”发电机组的发明成果在上世纪50年代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支撑起我国电力产业的一片蓝天;1987年,这一发电技术达到我国总发电量的50%;2005年仍保持全国运行发电量11%的比例。前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弘扬民族精神,为国争光,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的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与会劳动模范紧紧围绕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大学发表了真知灼见。汪?生院士认为创新是科学家们开展科学研究的内在驱动力,但科学的根本动力是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并不过时。理学院黄宪院士谈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教师的天职,个人在科研上有成果是必要的,但自己觉得最大成绩是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一流的创新人才,这才是自己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信息学院杨国光教授1987年开始参与国家“863”军工项目,总结几十年经验,更加感到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创新首先要找准方向,根据国家需求确立新意;其次要注重过程,狠下功夫。科学创新不同于科学幻想,也不是做个模型就可以交差的,需要把新思想转化为行动,转化为生产力。材化学院沈之荃院士、理学院郑小明教授、王绍明教授和农学院胡萃教授等劳模在发言中均强调了创新团队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劳模们发自肺腑的讲话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青年学者。建工学院唐晓武教授认为自主创新一定要弘扬劳模精神;环资学院杨肖娥教授指出在提倡创新精神的同时,要注意创新制度和创新环境的建设;法学院王勤教授、管理学院寿涌毅、医学院杨军教授等青年学者也纷纷表示深受教育,同时敏锐地指出当前在创新团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存在着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王玉芝副书记在最后的发言中指出,通过我校劳动模范和青年学者互相交流,进一步弘扬了劳模精神,传承了求是精神。我们要紧紧围绕今后几年学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这一中心任务,强化创新意识,积极引导教职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要千方百计为创新队伍建设、创新项目争取,创新成果涌现提供制度保障;要更加主动地关心各类人才,为他们创造便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要积极开展创新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求是精神,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据悉,在今年“五一”前夕,我校医学院附属二院彭叔牖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浙江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至此,我校获得全国、省级劳动模范及同级荣誉称号者共52人。其中,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 13人,省、部级劳模39人;劳模中有两院院士10人。(晓文)

 

 

您是第 1000 位访客    

技术支持:310030